白塘藏,又名帛帑藏,庙宇名,又因庙而为地名,位于八台山西麓,属八台乡四村三社,相传为汉末徐庶隐居之处。这里山谷幽深,古木参天,绿树蓊葱,藤蔓攀附,小道逶迤,百步九折。
民间传说三国时的徐庶在火烧赤壁前,带领三千士卒,准备过此入秦。走到二道卡子时,得道成仙,归位到白塘藏。所率三千士卒也随他得道,身影都影印在二道卡子河边的岩石上。成仙毕竟是传说,不可尽信;但今天的二道卡子河边石上有几排突兀不平的石包,仿佛一幅古代行军雕塑图。
传说徐庶及三千士兵的身影影印在二道卡子河边的岩石
光绪《太平县志·纪闻》记载“相传,道光年间,有道士龚某路经八台山麓,忽见道旁有大寺院,额曰‘白塘藏’。入视,则房廊厨厝均极整洁。久坐无人。见案头有青铜铰一双,怀之而出。行未数步,偶反顾,一无所睹矣。或云所携系铜钵,今尚存。土人因以名其地云。”这则传说也印证了徐庶隐居白塘藏的民间传说。
民间又传有个叫王二善的人,在百堂藏庙内久坐,无人。见有一仓银子,遂取一锭放在衣袋中。忽然听见庙外有拜庙的锣鼓声。他拿起一双青铜铰子出庙去接拜庙的人。他走出庙门,不见拜庙的人,回身一看,庙也不见了。王二善只得拿着铰子而去。
这样的传说,民间还有一个版本。说是今八台乡四村二社春树塆的刘道黉(卒于咸丰七年)是一个道士。他在城口的双河为人做功课(人死后,为其超度所做的法事)后,接着被人请走。结果来到了白塘藏庙里,请他的人却不见了。他见庙内四周堆有银子,每堆银子上盘着一条大蛇,又见正中一张八仙桌上有一本经书和一双白铜铰子。他就坐下来读经书。每当觉得腹中饥饿时,恍惚间,桌上就有了菜饭。他也不管不顾就将饭菜吃了。恍惚间,碗筷又不见了。如此过了三天。桌上多了一锭银子。他问卦得知,银子该他得,于是将银子揣在衣袋中。这时,他听到庙外有锣鼓声。他想这是有人来朝山拜庙,过去朝山的人都没找到庙。今天我在这里,去把他们接来多好。于是,他拿着白铜铰子走出庙门,哪里有什么朝山的人,也没有了锣鼓声。他回身看时,庙已不在,只是一重高高的石岩。不得已,只得沿石阶而下,每下一级石梯,后面的石梯就不见一级。他回到家时,家人说“你已不在三年了”。他说:“我在庙中才三天”。他拿回家的是白铜铰子,因为“铰子”与“轿子”同音,传到后来竟成了白铜轿子,到了1958年大办钢铁时,却惹出一桩公案。其时,在农村大量收集废铜废铁,但个别政府工作人员收的不只是废铜废铁,好的铜、铁器物也收取。乡多种经营干部冯付军(白果乡人)就将“铰子”误为“轿子”,认为春树塆有一乘白铜轿子,要春树塆刘道黉的后裔交出来。刘家感到奇怪,哪里有啥子白铜轿子,就说没有。他说:“有!不交就是隐瞒财产”。弄得刘家很恼火,后来还是地方长者回忆证实是将“铰子”误为“轿子”,又经地方民众证实确实没有轿子才作罢。
关于百塘藏岩上有庙还有两说。
清朝嘉庆年间,今城口县(其时属太平县)双河乡惠家塆有彭姓叔侄二人到太平县考秀才。他们走到白塘藏休息时,其侄看到山岩上有庙,庙前有旗杆,上飘一面红旗。庙门前两边的拴马桩上各栓有一匹马。
20世纪80年代,八台乡三村五组的李某某从城口回来,途经白塘藏时看到山岩上有庙宇。当他走到石门子(地名,属三村一社)时,碰上了去城口的三村四组的黄定禄。黄在当地是一个博闻多见的人。李跟黄说他在白塘藏看到了岩上的庙子,并问是凶是吉。黄说看到了是好事。当黄走到白塘藏时,同样也看到了庙宇。
他们所看到的可能是人的幻觉,也可能是“海市蜃楼”般的奇特自然现象,只是还没有人去研究,无法解释。于是白塘藏就给人们留下了一种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