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镇位于大巴山腹心地带的大竹河(任河中的一段)畔,新万城公路穿镇而过。明朝弘治年间,这里就兴市了。清朝嘉庆年间,大竹兴场立市,逢场赶集(万源人称为赶场)。场期定为二、五、八,即逢农历每月的二、五、八日为当场天。陕西、湖北、甘肃等外省和宣汉、城口及本县邻近的客商到大竹经营生意。逢场天,大竹河上“鹅耳”“鸦舢”(任河上运输货物的两种船)往来穿梭,街道上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商贾云集,热闹非常。大竹因此成为万源历史上五大市场之一,被誉为“小武汉”。 那时,流行的“一条黄龙(黄表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捲子布)入川来”说法也印证了大竹的繁华。经济的繁荣促使了文化的繁荣,戏剧团体也就应运而生,人们闲暇时也爱听听戏曲。
清朝光绪年间,大竹街道的川剧爱好者自筹经费创办起了“鸣春阁剧社”,属业余的,搞川剧座唱。剧社的负责人称团务长,是陈月楼,李鍭山、马万新(回族人)任管事,采买是黄学诗。剧社重金聘请巴中县的名演员张怀宝(小生)、董庆云(花脸)、文小川(武旦)、红樱桃(艺名,花旦)、徐霜芳(旦角)等来大竹演出、收徒传艺。马万新、黄诗学、郭运顺、郭运选、游开兴、刘子然、刘子亮、王子建、冉有福、沈良才等都曾拜师学艺,后逐渐登台演出。鼓乐师是本地人鲜明辉、宋明亮。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到民国三年(1914)为“鸣春阁剧社”最兴盛的时期,剧社成员发展到20多人。平时,剧社成员“打围鼓”(摆几张方桌,围座清唱)。逢年过节及庙会期,剧社就设专场,演员们化装登台演出,内容多是传统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比如川剧传统剧目《铡美案》《陈姑赶潘》《打严嵩》《龙凤配》等。剧社成员还不断改进,将魔术表演融为一体,布景特技逼真。观众评价很高。剧社有时还到万源城、城口县、紫阳县、镇巴县、西乡县等地演出,与同行切磋技艺。这一时期,剧社的道具、行头很多,要多人搬运,其兴盛可见一斑。
民国四年(1915)后,军阀横行、土匪肆虐,社会动荡不安,剧社活动减少。到民国十一年(1922),“鸣春阁剧社”停止了演出活动。万源县职业川剧社拿走了“鸣春阁剧社”的所有道具、行头。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鸣春阁剧社”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