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起源于夏王朝的大禹时代。《周礼》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由此可见,城市中心是官府所在地,左边是社稷神坛,右边是祖庙,市场设在官府的后面。市场由不同的贸易对象而分时间。《周礼》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就是说商贾、小生产者和商贩不同阶层交易的市场分别在日中、清晨和傍晚进行,这是对较大的城市而言。一般县城小镇多选在四乡较为集中点或寺庙所在地定期而聚,一般是朝聚午散,或者朝聚夕散。
到了近代,市场交易日期一般三天一场,商贩云集,贸易百货。万源各场镇以土特产品分布、交通、人群聚居而自然形成,其中有五大市场最为突出。
东路固军坝市场 固军坝位于万源东南部,地处中河畔,固军乡政府驻此。中河经固军坝流入宣汉县境,可通木船,是万源东边的唯一水码头。南朝时,东晋王朝设置东关县,县府驻固军坝,后南朝刘宋王朝仍在此设东关县治所。1929年,李家俊领导的震惊全川的固军坝农民起义就发生在这里。
固军坝曾经是万源东路一个商贸发达、商贾云集的商业区、物资集散地。境内盛产油桐、茶、生铁。民国时期,这里日往返木船近百只,年均输出生铁300吨、桐油500担、茶叶2000担,形成东路各场和城口县南部的物资集散中心和公粮囤集地;常设有兵丁把守。自清明到秋后茶会期间,来自陕西、甘肃、宁夏、湖北、绥定(今达州)、渠县、广安、南充、重庆、万县(今万州区)商贾云集于此,他们或贩卖棉花、布匹,或出售食盐,或经销皮货、日用工业品。商贸的繁荣促进了地方各行业的发展。这个居住着500余人口的场镇,就有大大小小的店铺52家,生铁、土陶、锅罐、作坊、染房、榨油坊、土纸厂、铁匠铺遍布。场镇上,茶房酒事鳞次栉比,烟馆、赌馆布遍里巷,测字算命的随处可见。戏台艺苑笙歌不断,宣汉川剧导演马时方的围鼓队、任三妹的川剧班子、邓贵廷的木偶戏时常到此演出。时,李仕江、王正科、陈尔云三家为最有名的茶户,每年春茶均在1000斤以上。1945年,固军全乡产茶9万公斤。如遇场期,邻近场镇的商贩、烟客、赌徒汇集,茶户、烟贩集结,人流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场期为“二、五、八”,茶会期间为百日场,旺盛时期,人口达数千,有日市和夜市,往来船只停泊江边。入夜掌灯后,皓月千里,灯火辉煌。
自1948年始,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经营渠道的变化、政治中心、物资集散中心的转移,固军坝市场逐渐冷淡缩小。
南路罗文市场 位于后河畔的罗文坝。因有后河交通之利,县内的食盐、黄表、棉花、生铁均由罗文中转,西部草坝、河口、黄钟得地的粮食、木材、山货土特产品经罗文水路运输出境。输入物资从罗文上岸中转各地。盐业,运销陕西的川盐由罗文上岸转人力或驮运进入陕西。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在罗文开设盐行,从下店湾到石岸口近5公里地面盐店林立,最早有宣汉冉家的“光裕公”,后有刘万成的“同心福”、何岱山的“协泰祥”、傅泽咸的“信义”等10余家盐店。民国初年,冉家盐店撤走。1941年,万源县食盐购销处在罗文设办事处。后,驻罗文的太平公司每月向合川盐务局认购盐200担。山西的棉花也经罗文输入输出。后河沿岸12家土铁厂年产生铁5000余吨,都经罗文输出。年输出杠炭(又叫白炭)50万公斤。1928年,罗文有饮食店40余家、茶馆10家、中药铺5家、糖果铺4家、肉店6家、盐摊8家、土产杂货店2家、榨油坊、作坊各3家、烟馆10家、赌场8处,商业网点星罗棋布。
西路竹峪关市场 位于通江、万源的三溪汇合处,地处三山夹峙之、两河交汇之间。相传这里是张飞夜过巴州闯三关的最后一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其地生产黑白木耳、桐、茶和五棓子,清末民初,江西、陕西、湖南、湖北及重庆等地富商巨贾先后进入竹峪采集木耳等商品或租赁山林生产木耳。外商垄断商业,在竹峪设帮会,建会馆,以陕西、江西、湖北黄州几家会馆为最盛。重庆号称“银耳大王”的龚字伯每年到竹峪设庄收购,派冯玉恒等人常驻竹峪,雇请乡丁做保镖。外商入境携带棉花、布匹、食盐、杂货等设摊销售,每年三月召开骡马会,以交易马牛羊为主,兼营其他商品。外商云集,市场繁荣。时,竹峪有“小上海”之称。1940年后,银耳销往上海,耳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买卖银耳的燕贩子、经纪人充斥市场,商业空前活跃,仅100多户的小场镇,有餐馆、旅馆各8家、日杂油盐点20余家、土布业19家、屠户3家、茶馆4家、中药铺3家、香烛纸货业3家、作坊醋坊4家、面粉坊4家、烟馆和赌场10余处。每逢赶场天,街头巷尾人流涌动,摩肩接踵。
北路大竹河市场 位于万源东北部,东邻重庆市城口县,北连陕西省紫阳县、镇巴县。任河顺场镇流过,为汉江一条重要支流,水运发达。大竹河兴场于明朝弘治年间。1933年,红军在川陕建立根据地,曾在此设立城口县苏维埃政府,是万源的重要场镇之一。大竹河为川、陕、鄂商贸物资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大竹场镇被称为“小武汉”。
民国及以前,大竹河地区的物资输出,主要靠水运,川盐和达县(今达川区)的黄表纸从宣汉官渡(今新华镇)起运,靠人力肩负翻越荆竹山、翀天观、马鬃岭和羊跳岩等高山峡谷120多公里至大竹河,再水运至陕西或湖北,城口县西北部和万源北部的桐、茶输出也是由大竹河水运出境。湖北、陕西的棉花、布匹、安徽的药材(茯苓、砂仁、黄连、白叩、槟榔、地黄)和花椒经水路运至大竹河后上岸人力和畜力中转万源各地。时称“一条黄龙出川去,一条白龙进川来”,就是指黄表纸由大竹河转运入陕西,陕西的棉花经水运至大竹河经销。
清朝咸丰年间始有外商往来,在大竹场镇设商号、建会馆,中街码头悬有“万商云集”木匾。1921—1948年,大商号有“通益”号、“怀记”号、“盛兴协”号、“长发”号和“兴顺”号。其中程长发的“长发”货栈和“兴顺”货栈均设有经理、账房先生,约数十人至百余人。任河上樯接帆连,每天往返航行木船300余只,船工和运力每天出人达2000余人次,年货运吞吐量10000吨左右,可以说是市场繁荣、生意兴隆。三峡轮渡通行后,出入任河的物资有所减少,食盐、棉花、黄表、红茶、药材仍然经过此地。1930年前后,军阀征战不休,军饷捐税重,大商号陆续撤走,除“美华公”号和“既和祥”号外,多是有两三只木船的中小商人到市场收揽货,一般不设号口,货物载满即离去。1939年,民国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投资,由紫阳县县长胡启明在大竹河设“通益”盐号,有木船100只,每天运出食盐10万余公斤。1948年,西北盐务局为销售青颗盐,禁止川盐入境,大竹盐路终止运营。大竹生产茶叶,年产茶叶约20万公斤。城口西部的平坝、黄溪河、修溪坝、冉家坝等地的茶叶,均由大竹中转出境。场镇有500余户2000余人,经商的有208户950人。正街和油房街设有粮食、牲畜、山货竹木、肉食禽蛋市场,经营纺织、饮食、旅店、编织等商业和手工业的遍布街面。街上往来贸易者熙来攘往,肩担背负,摩肩接踵。1949年,过境物资中断,外商减少,市场开始衰退。
中心太平镇市场 北枕驮山,南望翠屏,左依天马山,右靠马鞍,地处山间平坝,四山环抱,后河沿镇由北而南流过。
自明朝正德十年(1515)建太平县以来,一直为县政府所在地,为万源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出入川陕的咽喉要道,入境外籍商人多出入这里,形成了万源各场镇的中心市场地位。民国初期,商业不发达。1939年,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县城私营商业616人,经营粮食、植物油、茶叶、棉花、食盐、山货、药、饮食、匹头、银耳、旅店、屠宰、纸业、白酒、铁器,15个行业中,有门市、摊点238处,大部分商号有门牌号。临时设商号的外商20余家,一般运少量米和棉花或者食盐,租门市设商号,趸售商品,收购土产品,收购到一定数量立即运出,商号随之撤销。当时,较为繁荣的是关庙坝和火炮街市场。
关庙坝既是商品交易的中心,也是农民、小商贩、民间艺人等大聚集的地方。坝四周有山货土产、针织百货、谷米杂粮、油盐柴草、蔬菜水果等各种摊点。火炮街与工胜巷连接,以经营食盐、火炮为主,有流动土布商贩摆摊设点,人群往来拥挤。河街是川陕必经之路,茶坊酒店和幺店子集中,挑夫行商往来频繁。1945年,万源处于巴山设防要地,国民政府的军队和特工人员集结于此,盘查甚严,往来多有不便,外商减少。又因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当地商业萎缩,市场逐渐冷落。到了1949年的夏天,只有饮食店4家、旅店3家、理发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