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入万源,万源成为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红军进驻万源后,驻万源的民国革命军、万源地方武装都撤离了万源,万源的富豪都纷纷外逃,致使已有的炼铁厂、锅罐厂及其他一些工厂全部关闭。
红军为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生产的措施,宣传发动群众集股投资开办工厂。苏维埃政府财经委员会设建设局领导地方开办冶铁工厂、锅厂、铸铧厂、修械厂、被服厂、榨油厂、造船厂、铁铺和铜铺等。红四方面军的总经理部及军、师、团的经理处和供销部负责组织开办军事工厂,以保证红军枪支弹药等军需供应。
1933年,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川陕省委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和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决定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之后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兵工厂和机械厂 1933-1935年,红军在万源多处开办兵工厂。今裕丰街派出所隔壁设有兵工修理厂,有技术人员和工人30多人,专门修造枪支和土大炮。下设两个红炉车间,负责打造刀、矛、脚力、马掌、马镫等军用品。制造军号由一个姓唐的铜匠负责打制。县城北门、铧头嘴等处办有修械厂和兵工厂。竹峪的刘家梁、魏家的檬子树垭、罐坝场都办有兵工厂。这些厂负责修理枪支、制造手榴弹、子弹,还兼营榨油、缝衣、打草鞋。时,有军工130人,粮油加工工人300多人,木、石、灰、瓦、缝纫工人500多人。
锅罐厂 红四军12师政委徐长勋驻万源时,派政工人员协助地方工作,在县城建立了经济合作社。当时,由于豪绅、资本家仓皇出逃,工厂关闭,为解决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锅罐,1933年12月,红军派一李姓的科长召集城内铸锅罐的16名工人,利用河街资本家杨业昭丢下的简陋厂房及设备生产锅罐,选派潘仕荣负责生产,每两天一晚铸锅罐80件,半年时间铸锅罐1.2万余件。
铧厂 红军入川后,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农业生产,不使苏区荒芜一寸土地。当时急需铁铧。1933年11月,红军派一李姓的科长负责,并聘请老铧匠陈高升协助办起了铧厂。厂址设在城西盖家坪(今气象站)河边,以姜二师、严正发、胡师傅等为技术骨干,农民以旧换新,给一升包谷或者一升谷子作为工钱换一件新铧。8个月铸造田、地铧6000余件。
被服厂 为了解决红军服装,苏区政府先后在万源的庙沟、大沙、魏家、龙凤场(万源与通江交界处)等办被服厂。有黄克孝、王浩义、梅学万、蒋玉良等十余名缝纫工。1934年,红四军从三十军调来十多台缝纫机。
榨油厂 为了解决红军及百姓食用油和照明用油,苏维埃政府在县城油房坝、平溪龚家沟、包家河河口、茶垭高坡子、河口场的渡口、大竹河有房街、魏家、沙滩花屋寺、白沙往川坝等地开办榨油厂,原料由红军供给部供给。
粮食加工厂 1933—1935年,万源的粮食加工厂(点)加工大面、面粉、面条45万余公斤。普遍是就地土法加工,加工工具为木藟、石碓、石磨、石碾。人力、蓄力。大部分为红军自己加工,随加工随挑走。城内加工50面粉或面条(手工挂面)给银元1元,麸皮由加工方得;加工大米1石(约350公斤)给加工方二升(10公斤),米糠由加工方得。城守区长青乡(今建制撤,属太平镇)碳梁子设米面加工厂,由文、曹两家组织5户10多个劳动力承办,白天晚上都办大米。3架木藟、2盘碾子、3头牛,每天可加工大米1000—1500公斤。鞠家坝大院子设加工点。红12师进驻县城后,经理部找到陈益章,由他组织唐元三、刘代文、王面匠等在陈家磨麦挂面,每天加工面条150多公斤。陈益章等8家先后加工小麦3.5万公斤。按苏维埃政府规定,每加工50公斤面粉再加工成面条给银元1元,麸皮由加工方得。红军、苏维埃政府还在罗文乡1村3组严家坝、曾家乡街上、王家(今花楼乡)街上、河口乡所辖的6个村、兴隆(今鹰背)乡鲜家坪、秦河乡3村国家梁(今3村小学)、大沙乡何家坝仓库(郑宗兴院子)、竹峪的厥村坝、檀木寨、官渡街上、黄钟乡4村4组、石人乡街上、赵塘乡1村6组仓上、龚家坝乡庄子上(今属沙滩镇)、白沙乡龙神溪曹大洪院子、党家坡、南津关、属茶垭乡毕家田坝等地设有粮食加工厂(点)。
造船厂 万源境内山岭纵横、山高谷深,河道蜿蜒狭窄,浪险流急,水运极为不便。1934年春,红军为了解决军民渡河及水上运输问题,由木工黄克全负责,在二层岩河坝造木船70多只,时有工人70多人。同时,红军还在大竹河、河口场、罗文坝、固军坝、竹峪关等地开办造船厂。
其他工业 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红军及地方苏维埃政府还大力发展其他工业。一时间,造(土)纸、土陶、土布、酿酒、挂面、石灰、砖瓦、浇蜡烛、糊灯笼、染房、铁铺、铜铺、银铺等得到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