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为担子菌类,木耳族。寄生在阔叶树类的朽木上,形如人耳,故名木耳。据《野史·御香漂渺录》记载:“清廷派驻成都的提督为取宠慈禧太后,将通江银耳进贡北京”(当时竹峪一带隶属通江管辖,为银耳主产区)。清朝、民国时期,外省商人在大竹河、竹峪一带采购木耳,到20世纪80年代,万源商人将产品直发上海、武汉、成都、重庆等地销售。
木耳分为白木耳、黑木耳、黄木耳三种。白木耳,又名银木耳,嫩白、质地柔软、细腻光滑,有轻度褶皱,数朵连结,在木耳中最名贵。黑木耳,俗称黑耳,古称木蛾、木栭,表面黑色,双层生,背层苍白色,有细小茸毛,偶有数朵连结,耳朵大小不一;肉较白木耳薄,味香,质脆。黄木耳,表面土黄色,背面微苍白,耳朵较大,肉较白、黑木耳厚,有轻度褶皱,质地较差。
万源木耳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多糖体B和矿物质,还含有一定量的磷、钙、镁等微量元素。白木耳品质上等,同冰糖熬汤服用,可润肺滋阴、强精补肾、化毛;同白糖熬水服用,可止泻、治红白痢疾、男女阴虚、妇科疾病等。黄木耳多作礼物,可治肺疾、驱除湿气。黑木耳常作普通食品,也可清热、化毛。白、黑木耳因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医学保健的珍品,被喻为“肠道清道夫”,也是纺织工人和矿山工人不可缺少的保健食品。
竹峪、黄钟、溪口、虹桥、永宁、丝罗、康乐、罐坝等乡镇为木耳主产区。竹峪、丝罗木耳产量最高,旧院、固军、白羊等乡镇木耳生产较少。20世纪50年代,人工栽培木耳主要采用伐木、去枝,作耳堂,置室外自然生长,产量低、劳动强度大,对森林资源破坏较大。1982年,推广锯木屑室内栽培技术,产量得到提高。1999年,发展大棚栽培,将废弃锯木屑高温灭菌、消毒后,植入耳种,放在棚内,温度和光线强度控制适当,耳种能有效繁殖,产量提高。2005年,全市木耳产量279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