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政府网 - 达州市政府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聚焦万源 / 正文

垃圾变水泥 万源“城市清道夫”年“吃”垃圾9万吨

来源:万源市政府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日期:2018-04-24     点击数: 人次

“在负压的密闭空间中,经过生物干燥、破碎、磁选、分选等十几道工艺,就将生活垃圾分选出无机渣土、二次衍生燃料(RDF)、渗滤液、少量金属四类物质。”4月23日,在万源市生活垃圾预处理及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的行车操控室,身着红色工服的温涛轻轻拉动操纵杆,这些预处理后的生活垃圾就自动进入水泥窑协同处置。经过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高污染的生活垃圾顿时变成白花花的建筑水泥。像这样的“废宝”再造工作,温涛已经持续了一年有余,累计“吃掉”城市生活垃圾9万余吨。

水泥窑协同处置是水泥工业提出的一种新的废弃物处置手段,它是指将满足或经过预处理后满足入窑要求的固体废物投入水泥窑,在进行水泥熟料生产的同时实现对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过程。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城市和工业污水处理污泥、动植物加工废物、受污染土壤、应急事件废物等固体废物均可作水泥窑协同处置。华新水泥(万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环保项目总经理王怀勇介绍说,2007年开始,华新水泥就针对中国生活垃圾特性,致力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实践,着力破解“垃圾围城”现象,彻底解决传统的“填埋”和“焚烧”处置方式带来的土地浪费、环境危害问题。目前,该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万源市生活垃圾预处理及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是华新在四川省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总投资6100万元,于2015年11月开工,2017年3月正式建成,日处置能力达250吨。该项目不仅标志着万源及川东北地区所有生活固废进入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新时期,而且拉开了四川省利用水泥协调处置垃圾和固废的序幕。

“万源地处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中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达州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82.3%。”万源市副市长杨爱轩介绍,近年来,该市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围绕建设长江中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通过减存量、控增量,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综合治理。通过与华新水泥(万源)有限公司达成“万源市生活垃圾预处理及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协议,采取“企业建厂经营、政府专项补贴”模式,真正让城市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得到无害化综合利用。

生活垃圾预处理及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分为两大部分:生活垃圾预处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其处置工艺技术主要利用水泥窑自身特有的高温、强对流、涡流、强碱性、还原气氛等工矿条件,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整个过程不排放任何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少量灰烬也被用作水泥生产的原料。指着行车操控室的大屏幕,王怀勇说,经过预处理的生活垃圾,48%左右可作二次衍生燃料(RDF),20%的无机渣土进入原料系统,1%左右金属可回收利用,剩下的渗滤液和恶臭气体全都回炉作高温分解、焚烧。

据了解,万源市生活垃圾预处理及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是华新在四川省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总投资6100万元,于2015年11月开工,2017年3月正式建成营运,日处置能力达250吨。该项目不仅标志着万源及川东北地区所有生活固废进入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新时期,而且拉开了四川省利用水泥协调处置垃圾和固废的序幕。目前,该项目除了处置万源城乡生活固废,邻近大竹县生活固废也得到批量处置,达川、通川、宣汉等也在陆续考察洽谈中。

“初步统计,该项目可每年处置垃圾固废约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1万吨,还可节省不少垃圾填埋处置成本费用。”王怀勇说,一年来的运行实践表明,华新万源环保不仅实现了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和生态环保“三丰收”,而且是川东北城市最给力的“清道夫”,给生活垃圾固废找到了一个好“娘家”。(陈廖王  余昌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