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骄阳下,在玉带乡下启山村猫家河畔的一片鱼塘旁边,罗华先一边和笔者拉家常一边将手中的青草抛向鱼塘。引来一大群鱼儿相互抢夺食物,翻腾起一片欢乐的水花。看着鱼塘,罗华先舒展开眉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情。
罗华先,土生土长的玉带乡下启山村猫家河人。1976年,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应征入伍,从戎5年退伍回到农村工作。他辗转在新店、玉带、大竹河、河口、太平镇等地任武装部长一职,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罗部长。2016年,罗华先光荣退休,然而他的创业激情不减,继续发扬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回到老家带动乡亲们念起养鱼经。
下启山村猫家河位于玉带乡西南角,是个以种植红薯、土豆、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贫困村。这里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经济较为落后,很多人都外出务工甚至举家搬迁到外地,常年居住在这里的基本上是留守老人和小孩。看着这一切,罗华先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猫家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深知要得富先修路的道理,于是他多次找到玉带乡党委政府及下启山村支两委汇报争取项目,得到了乡党委书记王兴洪及下启山村第一书记刘红梅的大力支持。面对资金缺口较大的难题,他走家串户逐一做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村民们积极筹措资金,有的一家投入甚至高达8万多元。经过猫家河人的不懈努力,一条长达4公里多的经济命脉通道终于打通了。
交通这个发展的先决条件解决了,可是如何才能让乡亲们找准适合猫家河脱贫奔康的产业路子呢?罗华先早就看中猫家河水质好,沿河两岸有14条小溪,生态环保,没有任何污染源,完全适合生态流水养鱼。该村第一书记刘红梅非常赞同他的想法,立即找来专家实地考察并通过。罗华先凭着自己的创业智慧和在部队里训练出来的顽强意志,四处筹措资金,开始走上了养鱼之路。他深知产业要抱团发展才能做大做强,于是在他的引领下,在下启山村率先成立了万源华先养殖专业合作社,附近7户建档立卡户积极加入,开挖鱼塘24口。每家每户挖塘的时候,他都要亲自跑到现场去指导筑堤、埋管、消杀、清池等环节,当年顺利投入6000尾鱼苗。
鱼养起来之后,罗华先发动大家在闲置土地上种上黑麦草等优质草种,每天定时投放青草及放水增氧。为了攻克养鱼技术难关,他买回大量的养鱼书籍进行学习,每天认真收看中央二台的农业养殖栏目节目,抽空就挨家挨户上门传授养鱼经验。由于传统的农耕思想在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很多人有顾虑,并不看好养鱼这个门道。罗华先信誓旦旦地告诉他们,技术包我的,销路也算我头上,你们只管安心养就是。为了兑现他的诺言,他自筹资金买回三轮车和轻卡汽车,免费为大家伙往返城里搞运输、拉管道、运药品等。当别人要支付一定的油费时,他只是笑着摆摆手就走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万源市华先养殖合作社第一年顺利销售6000尾,年产值近30万元。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合作社成员也增加到了11户。外出广州务工的王安英听说了罗华先带动大家养鱼致富的故事后,带着返乡创业的信心回到了猫家河。她在自家屋前开挖鱼塘4.3亩,投放鱼苗3000尾,如今鱼儿长势喜人,初步估计有6000斤以上,价值达12万元左右。“今年这样发展下去,我们的鱼年底就有销路了,也有收入了。累确实是累,我一个人在家里面喂几亩鱼,反正有希望再累我都觉得值”。正在割草喂鱼的王安英如是说道。
罗华先知道,养殖行业有较高的风险,于是他动员所有的养鱼户都要参保。有的老百姓不理解,养在水塘里的鱼会有啥风险嘛。罗华先召集大家在一起告知了购买保险的重要性,大家终于在他的开导下为自家鱼塘购买了保险。一天下午,养殖合作社成员严从高急急慌慌找到罗华先,告知鱼塘死了不少鱼。罗华先二话没说火速赶去察看并立即通知保险公司前来。因气候原因,严从高家的鱼死了284斤,保险公司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了全额赔付,有效避免了因风险而让老百姓经济受损事故的发生。
在罗华先的带动下,下启山村的鱼塘总水面面积达57.4亩,带动28人就业,人均增收达0.89万元。罗华先和村民近期又在谋划“三个一”项目。计划打造一个百亩药园基地,培育一个李子观光园基地,建设一个跑山猪养殖场。下启山村猫家河的老百姓将逐渐走上脱贫奔康的致富路。(廖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