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笔者从诗刊社公众号获悉,万源市路攸宁、朱光明两位青年诗人诗歌入选《诗刊》2018年第12期下半月刊2018中国新诗年选。
得知喜讯后,路攸宁与朱光明均在其QQ空间作了分享。路攸宁分享时写道:“意料之外的惊喜,存谢,感恩。今年关于诗歌的收获基本圆满了,可以暂告一段落,好好写小说去了。”朱光明则表示要继续写好诗歌:“谢谢!入选2018中国新诗年选。以后也要努力把工作做好,把日子过好,把诗写好……”
路攸宁在日前接受一次采访时表示,诗歌对她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附加题。她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写作始于2014年,在那之前,她已经开始了较为稚嫩的散文和小说写作。接触诗歌是因为她的一位师兄朱光明,她和他小学、高中同校,因为写作的缘故他们相识。朱光明向她推荐了《海子诗全集》和张清华老师主编的《1978-2008中国优秀诗歌》等许多当代优秀诗歌读本。在阅读过程中她发现,原来现代诗的语言和表达可以如此的精准、灵敏,它不仅仅是美的呈现,它还有着不断延展的张力。也正因为此,才意外地打开了她写作诗歌的大门。她较为喜爱的诗人很多,其中有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和以色列当代诗人耶胡达.阿米亥,前者的诗歌“形式上力求琢磨挑剔,视野上却又变化多端,开阔无垠。”后者的诗歌灵动、简洁、修辞新颖,有着浑然天成的穿透力。
“刚开始写诗的时候,产量特别高,一天平均两三首,而且一天不写就难受。随着知识的增长,知道了‘天高地厚’,下笔变得谨慎了。但平均也有一天一首或者两天一首。我可以一天不写诗,但不能一天不读诗。”朱光明在高中时期便读诗写诗上“瘾”,尽情享受写诗的快意。“在大湾梁那道小小的山梁上,包谷林成片成片的生长,村民们在包谷林里劳作,牛羊在大湾梁的山坡上抖动全身酥痒的阳光……”家乡每一个细微的画面,都赋予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的《大湾梁上的时光简书》问世后,备受众多诗坛名家关注。
据了解,路攸宁原名潘凤妍,现就读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有些人是拿青春来挥霍的,有些人是拿青春来赌注的,路攸宁是拿青春来歌唱的。早在万源市第三中学就读时,路攸宁就在《诗歌月刊》、《大巴山诗刊》、《巴山文艺》、《达州日报》、《达州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其中,被伊沙看中的《吉祥话》入选了《2015年新世纪诗典》,诗歌《岁尾》曾在2017年2月入选了中国诗歌学会主编、诗人周所同和吕达选编的“花城年选系列”《2016中国诗歌年选》,并于2018年获第三届元诗歌奖。
朱光明生于1994年农历5月,青年诗人、作家。有作品发《山东文学》、《星星诗刊》、《草原》、《诗歌月刊》等纯文学刊物。在高中时期出了《破灭的乌托邦》和《大湾梁上的时光简书》两部诗集,引起社会媒体广泛评议。有早期代表作《贫民窖》、《亲人》(组诗)。(马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