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小小的绿叶子带富一方百姓,一曲曲丰收的歌谣唱不尽醉美茶香。9月20日,万源市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绿茶手工制作大赛在大巴山茶文化小镇隆重举行,来自万源市各企业的十名农业制茶人在赛场大显身手,吸引了数百名当地群众与外地游客驻足观看。万源市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杨政权出席活动并致辞。
杨政权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分享丰收喜悦,展望美好未来的时节,是广大农民朋友和农业农村工作者辛劳和智慧成果的体现。在中央、省、达州市的统筹部署下,市委市政府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为农服务作为根本职责,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扎实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激活、农民全面发展。希望广大农民朋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共同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当天下午3时20分,在大巴山茶文化小镇紫云广场,绿茶手工制作大赛正式开始,炒茶锅一字排开,10名手工绿茶制作高手,在现场按照抽签号码,进入操作点开始制茶。参赛选手把电炒锅烧热后,将茶青倒入锅中,马上开始按照各自参赛的工艺流程,凝神静气一丝不苟,精心翻炒,现场只听见茶叶与茶器发出的沙沙声。
绿茶的制作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干燥等步骤,鲜叶通过杀青在热力作用下进行变化。此次比赛选手采用相同的茶青,选手的手法、火候、技巧决定了最后口感的差异。
场外指导老师告诉笔者:“杀青是炒茶的第一步,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杯茶的最后口味,这和炒菜一样,每位师傅的手法不用,也不可复制,茶也不一样。”
由达州市茶果站、万源市茶叶局等部门的高级农艺师组成的评委组根据制作绿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最终角逐出了一二三等奖。
随着人们对茶叶需求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炒茶逐渐由纯手工到机械化发展。相对手工制作,机器能智能的控制温度、力道、机器制茶的形态和外观也相对较好。“很多高端茶坚持手工制茶,手工制茶的口感更好。”参加此次制茶大赛的选手张生容介绍说。
“这次有幸参赛与这么多绿茶手工制作高手过招,真没想到能夺得‘茶王’桂冠。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将制茶作为一种生活享受,在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种茶、制茶、售茶,带动全村百姓增收致富,着力改善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让我们农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起来美起来!”来自万源市沙滩镇栀子园村的绿茶手工炒制能手王中华夺冠,喜获“茶王”称号。他是一位七零后制茶人,从十二三岁开始制茶,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介绍说,在制作过程中,每一个流程都非常重要,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此次能够夺冠,都是凭借了以往谋生计摸索出来的诸多经验。
活动期间,万源市文化馆还为现场农民朋友和农业工作者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表达对广大农业工作者在广袤农村默默耕耘、建功立业,汇聚起推动农业农村追赶跨越的蓬勃力量的崇高敬意。
据了解,万源作为农业发展地区,因地制宜,突出“生态、富硒、有机”优势,大力发展“4+N”特色优势农业,持续打造农产品牌,以富硒茶叶、旧院黑鸡、蜂桶中蜂、道地中药材等经济产业发展为主致富于民,将世界稀有、中国独有、万源特有的富硒产业产品推向全省、全国,走出国门。近年来,万源农业发展保持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2019年上半年全市实现一产业增加值13.0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1元,其中,茶产业成为万源绿色崛起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茶园面积有30余万亩,茶产量7600吨,实现综合产值14.7亿元,培育茶叶企业1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3家。到2020年,万源还将新建3万亩高标准茶园,高标准打造“中国硒部茶园走廊”,覆盖全市52个乡镇,惠及16万专业茶农,打造乡村振兴“万源样板”,探索“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脱贫奔康“万源模式”。
此次万源市“梦想硒部,醉美茶香” 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绿茶手工制作大赛旨在庆祝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为宗旨,按照“务实、开放、共享、简约”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突出地方民俗特色,弘扬了万源悠久浓厚的农业文化。(马发海 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