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政府网 - 达州市政府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聚焦万源 / 正文

“靠山”该怎样“吃山”——解密万源市皮窝乡生态发展之路

来源:达州日报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9-04     点击数: 人次

清晨,万源市皮窝乡赵家河村35岁的村民赵邦武跟往常一样,拿起防蜂头罩,大步走向养蜂场,察看蜂箱有无野蜂入侵和棉虫疫情。随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到养猪场,清洗猪圈、喂猪。

捡松菌、种药材、挖竹笋、采蜂蜜……皮窝乡的村民像赵邦武一样忙碌着,信心十足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这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很难想到他们曾经困在大山里苦挨苦熬。改变源于什么?这得从退耕还林说起。

“退”出来的生态宝库

8月,盛夏,正是皮窝乡的最好时节。

青山翠绿、水声潺潺、空气清新、云层浮动。“以前根本不敢想,生活会这样安逸。”七里扁村支书陈玉军感叹,“如今我们乡变了样,我的电话也多了起来,好多都是外出务工村民打来的,表示想回乡创业。”

皮窝乡幅员面积61.4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两个非贫困村,一个贫困村,一个深度贫困村。它位于万源东北部,地处全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是一个高寒山乡;又因位居汉江和嘉陵江分水岭,与万源紫溪、庙坡、梨树相连,与陕西省镇巴、紫阳接壤,属于万源的边界。“穷,想离开,是很多人曾经的想法。”陈玉军坦言。

“全乡4000余人,农业人口占98%。由于山高坡陡,以前大部分人只能靠种玉米、土豆和养猪维持生计。”皮窝乡党委书记杨宇华介绍,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传统种植、养殖业效益极低,群众生活艰难。

改变源于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西部地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四川、陕西、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试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全新的高度,退耕还林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自2000年起,万源市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建设工程。“起初,村民对这些政策持怀疑态度,顾虑以后生活来源,担心政策补贴不会及时到手。”杨宇华告诉记者,通过举办村民交流会、邀请林业部门讲解政策,尤其是补贴及时足额到位,群众从林业发展中得到巨大实惠。“情况彻底改变了,村民主动从‘要我退’变成了‘我要退’。”

数据显示,2000年—2005年,皮窝乡退耕还林5500余亩;2014年—2017年退耕还林4500余亩。杨宇华说,截至目前,累计投入退耕还林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助资金2000余万元。

往日被土豆、玉米分割占据的坡地上,树越栽越多,连片成林,绿色铺天盖地、汪洋恣肆。

走出“靠山吃山”新路

环境好了,植物丰富了,野生竹笋、松菌、重楼、天麻等蓬勃生长。还是“靠山吃山”,生态宝库却让村民挣钱更容易。

“这些年,我们收入翻了几番。”七里扁村村民马光菊给记者算了笔账,她挖笋、卖菌、采药,加上经济林等补偿和外出打零工的收入,一年下来可以达到近2万元。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8年,皮窝乡农民可支配净收入4225万元,同比增加401万元;人均纯收入10561元,同比增长1003元,增幅10.5%。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快速发展中,该乡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赵邦武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我带的徒弟养蜂数量都超过我了。”赵邦武说,2005年前,他在外打工,看着家乡环境越来越好,决定回家创业。因自幼痴迷养蜂,从试养到成批量养,如今,他已有150箱蜜蜂。2014年,赵邦武成立了万源市邦武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乡农户养蜂3000多箱,上百养蜂户经济条件改善。“充足的蜜源是养蜂的前提。没有好的环境,就没有皮窝养蜂业的今天。”赵邦武估算,按目前的自然条件,皮窝养蜂还有较大潜力,可以发展到5000箱。

“这些青山真的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观音阡村4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陈本清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他说,村里很多人采集山货。为了帮助村民拓展山货销售渠道,他从走村串户上门收货,统一打包销售给客户。“干竹笋每年都要收购6吨左右,仅这一项,我一年就增收2万余元。”

随着境内的花萼山区域划入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后河源头列入万源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皮窝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皮窝乡党委政府提出了“人人享受,人人保护”的口号,组织更多人加入到保护自然环境中来,还关停了煤窑和不合格的养殖场,生态优势更加凸显。

如今,放眼皮窝乡境内的山水,一条绿色生态屏障悄然崛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