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在
今年全国两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成为四川代表和委员口中的热词。在他们眼中,未来四川应该如何确保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顺畅?
判断哪些成果值得转化尚缺一个平台
“首先要区分哪些科技创新成果能转化,具有转化价值。”
陈琳认为,此前探索开展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一定程度扫除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能不能、谁受益”等制度层面阻碍,但从市场角度掂量科研成果的分量,仍缺乏高效的评价体系。而这,也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顺畅程度。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
怎么解决?“打通信息和服务的壁垒。”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认为,构建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对接机制,不妨
平台的作用,不只是完成新技术的评估。许强说,科技成果转化涉及产权、法律、金融、税务、工商等方方面面。而这些,也可以由前述平台来完成。
“等待转化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商品,构建平台就像房地产交易中介一样,可以提供科研成果初步核对与价值评估,以及下一步转化中的配套服务。”代表委员们表示。
把“青果子”催熟还需一块“试验田”
即便有了评估和服务平台,但科技成果距离转化成功还有“最后一公里”,即新技术的产品化。
在
“好的产品都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修改出来的。”
怎么建好这块“试验田”?“在一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高的国家,不少教授的实验室、办公桌都是放到企业里去的。”
李飚认为这依然不够,“四川在科技创新领域有非常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在政策上支持引导企业更好地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跟项目对接,建立起一条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供应链。”
“这是一个很专业的过程,需要科研院所和企业密切配合。”
侯蓉表示,不少科研人员碍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身份、管理制度等问题,在参与产品转化时仍存在诸多不便。她建议,应从制度层面明确科研人员参与产品转化过程中的“权”与“责”,为技术最终变成产品“扶上马、送一程”。(徐莉莎 王成栋 付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