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稳步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着稳定发展的趋势,形势好于预期。2020年上半年,我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0.9亿元,同比增长1.4%,预计2020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总产值达44.1亿元,同比增长1.5%。总体看来,2020年前三季度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
一、农业农村经济总体情况
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两大重点,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优势,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大力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和畜牧业“千百十”工程,扎实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民生保障、农业农村改革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五大行动,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转型,上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根据抽样调研结果及农业报表显示,全市粮食作物种植意愿略增,农产品价格同比小幅增长,牧业产值先减后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着良好发展态势。
二、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一)粮油生产稳中有升,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大春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4万亩,同比增加0.1%,其中:水稻播种面积达17.1万亩,同比增加2%,玉米播种面积达31.85万亩,同比增加0.5%;力争全年粮食播面稳定在127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2.1万吨以上。经济作物涨幅明显,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38万亩,增长8.2%。其中:油菜籽15.6万亩,产量2.6万吨,分别增长11.8%和12.1%;中草药材4.6万亩,预计产量1.3万吨,分别增长9%和10.4%;茶叶预计产量0.6万吨,增长3.2%;前三季度蔬菜面积7.7万亩,产量12.3万吨,分别增长8.6%和2.5%;水果平稳增长,全市水果全年预计产量0.9万吨。
(二)生猪出栏小幅增加,短期市场价格维持高位运行
2019年畜牧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生猪产能大幅下滑,家禽产业快速发展,牛羊产业稳中有增。在生猪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受“猪周期”下行、非洲猪瘟疫情、
(三)一产投资持续加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2020年一季度,受
(四)农民增收压力明显,多措并举助农增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半数农村居民第一季度收入同比下降。其中,占农民收入80%以上的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由于农产品销路与农民务工出路这“两路”受阻,影响最大,对农民增收造成了绝对的影响,增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压力。因此当国家宣布各个城市逐渐解封,在低风险地区可实现人员流动时,我市抓紧部署、多措并举助农增收:一是强化劳务输出。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平台,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拓展农民增收就业渠道,积极开展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万源·普陀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 、“双流·万源劳务协作招聘会”、“就业扶贫行动暨高校毕业生秋季专场招聘会”等。整合浙江舟山、成都双流及本地企业用工信息,借助微信、广播电视、招聘网等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做好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的对接,帮助符合岗位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实现2020年输出劳动力18万余人。二是严格落实涉农补贴各项政策。层层细化农民增收目标、措施和责任,认真落实国家惠农扶贫政策,确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适度规模经营(种粮大户)、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政策及时到位,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业生态补偿等制度,形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涉农保险保费专项治理,提高涉农保险保费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特困供养制度、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国家惠农政策的带动,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三是加大劳务培训。大力开展劳务品牌、创业、就业技能、岗位技能提升等培训,实施就业“扶贫专班”培训,大力推进培训进乡村活动,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和提升培训水平,提升就业技能水平促增收。同时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增设农家乐餐厅服务、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特种养殖业、种植业等特色技能培训班,从能力上提升农民增收的实效。完成各类技能培训3000人。四是继续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以170个退出贫困村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先锋军,采取“村集体+土地流转”、“村集体+资源开发”、“村集体+资产租赁”、“村集体+实体”、“村集体+产业”、“村集体+生产服务组织”、“村集体+电商”、“村集体+物业经济”等9种模式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170个,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实现人均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