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天的步履轻轻悄悄徜徉在大巴山腹地,时令的候鸟已衔着幸福的希冀飞翔于龙泉村的坡岭沟畔,角角落落……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记者踩着尚待消融的积雪来到这个位于曾家乡偏北方向的贫困村。“水管结冰又放不出来水了!”站在村办公室门口的小伙儿搓着冻得通红的手,局促不安地说。
小伙儿名叫刘富国,是龙泉村的第一书记。循着刘富国的娓娓话语,记者再通过实地走访,详细了解到他同村“两委”班子一道合力为龙泉村群众描绘的同奔小康的幸福蓝图。
配强班子带队伍
2016年7月,刘富国被选派到曾家乡龙泉村任第一书记。
“到村后,我才发现这里地处偏远,经济薄弱,群众基础较差,要改变落后面貌,感觉压力很大。” 刘富国介绍说。但既来则安,他不后悔,更没退缩。在广泛调研了解村情后,他提出了“加强基层党建、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能力”的工作思路。
而要让工作思路落地生效,“人”便成为了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由此,刘富国不但自己迅速转变工作角色,严格履职“第一书记工作台账”,还牢记“抓党建、促脱贫”使命,从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着手,强化对村内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认真开展好“三会一课”和“两学一做”实践活动,真正做到了一手抓纲纪学习,一手抓作风整顿。要求党员干部自觉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坚决做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教育,全体党员干部都找准了自身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在整体上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刘富国十分关心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的成长,定期谈心,肯定他们的成绩,指出不足之处,鼓励他们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系列举措 为龙泉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集思广益谋出路
作为第一书记,刘富国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到陌生的农村开展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千头万绪,一时难以着手,于是,他采取扎根村里的“土办法”,一天到晚地待在村里。
为谋求村民发展出路,刘富国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与新产生的村支“两委”班子一道研究脱贫对策,根据龙泉村实际规划明确了该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推进举措。此间,刘富国通过看望慰问贫困户,核实贫困情况、了解致贫原因,进一步完善了《龙泉村精准扶贫信息台账》,落实了结对帮扶对象,并根据村内自身特点与优势,结合该村《规划》,修订了《龙泉村帮扶实施方案》,明确了年度帮扶计划,细化了分解帮扶目标任务。
同时,刘富国积极争取派出单位市教科局领导干部到村调研,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就该村党的建设、村庄规划、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等议题广泛征询指导意见建议。同时,他自己经常到老党员、村支两委、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庄发展的建设意见和发展思路,并带领村里20多名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井溪、龙潭河及达川区虎让乡等地考察中药材种殖和旅游开发项目,学习借鉴当地的致富经验,在多方征询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绘制出了龙泉村的发展蓝图。
上下奔走强硬件
“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是导致龙泉村贫困的重要原因。”刘富国告诉记者。他表示,要从根本上改变龙泉村的赤贫面貌,就得改观村内的“硬件建设”。
为此,刘富国上下奔走,四处求助。他的诚心也赢得了大力支持:先是协调资金30万元,实施了对村小学、文化室及卫生站的联合新建,再是争取资金实施了6.5公里村道路的改建工程,然后又规划实施了社道路的硬化工程……错车道拓宽了,损毁路段得以修复,“连户路”也成功打造,“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汤汤”的“行路难”时代渐行渐远!
刘富国在带领村社干部狠抓道路建设的同时,还不忘抓好水利、网络和住房建设等工作。2016年下半年,刘富国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就帮助1、3、4社村民新建微水池4口186立方米,并将水管安装到户;2017年,在曾家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刘富国又争取市水务局到村到户规划新建微水池5处,共蓄水230立方米,基本解决了龙泉村群众的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毋庸置疑,我们已置身于一个信息时代。可在龙泉村不少院落却连手机也打不通。为扫除与外界联系的网络屏障,让全村覆盖网络信号,刘富国还协同村班子一道向移动公司争取新架设了一个移动基站。
为保障住房安全和村容打造,2017年,龙泉村实施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35户,各社积极开展危房加固和人居环境改善计划实施234户,完成了161户。全村参加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复垦120余户,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直接让参与群众获得现金收益共计170余万元。
产业催生幸福梦
为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刘富国带领着龙泉村的干部在梦想的田园里矻矻而作,挥汗如雨。
他们让村里的农民兄弟积极投身产业发展。2016年,龙泉村烟叶收获5万斤,实现收入40万元,居全乡第一;2017年,龙泉村继续大力发展烟叶和中药材等的种植、猪牛羊和畜禽养殖,利用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引导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主动致富脱贫。
这期间,万源市晶森种植专业合作社在龙泉村已建猕猴桃基地200亩,万源市益源专业合作社也在该村建葡萄园30亩,今年8月19日正式开园,他们带动了周边群众务工和土特产品的销售,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该村以村委+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辣椒20亩,群众不需担忧种子、技术和收购,简简单单在家种植就能获得比传统农业更高的收入。如今,龙泉村正在发展中药材种植近400亩,以村公司+中药材行业商会+公司+教科局的形式进行发展,10底将全部完成种植,之后每年春秋两季继续增大发展种植面积,逐步形成村种植的龙头产业。
在养殖方面,2017年5月,龙泉村得到教科局和工行的帮扶,引进旧院黑鸡近2000只到龙泉村贫困户家庭养殖;万源市龙泉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分别为巴山土鸡养殖大户和生态农业观光农庄各注入5万元资金,每年每户给村集体利润分红6000元,共计12000元,而且10万元产业扶贫周转金正陆续投入到村公司,新的创收渠道正在探寻,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壮大……龙泉村群众的幸福梦想在智慧与汗水的辉映中,正日渐清晰!
采访现场,刘富国长舒了一口气。这是一个不善言传的质朴汉子。问及自身他啥也不肯说。据村里干部讲,他驻扎村里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胃病严重。言及妻儿,刘富国眼圈却红了,可他立即强作笑颜:“只是陪伴少了,其他没什么……”个中酸甜,唯他尽知。
谈及工作成绩,刘富国十分低调谦逊,他总是归功于曾家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归功于村社干部的共同努力,而自己的艰辛付出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绵薄的……同时,刘富国也坚信,只要龙泉村全体党员干部继续团结一心,埋头苦干,龙泉群众同奔小康的幸福图景一定会更加靓丽、宏大……
黄晓宇 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