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旅游扶贫加快奔康进程
  • 来源:万源市扶贫开发局
  • 作者:
  • 发布日期:2018-08-01
  • 点击数:人次
  • 近年来,万源市充分发挥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紧扣脱贫攻坚、绿色崛起”两大核心任务,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龙头产业来抓,在推动全域旅游、盘活乡村旅游、实现融合发展方面狠下功夫,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加快脱贫奔康进程。

    统筹规划布局推动全域旅游

    一是打造龙头景区。以八台山—龙潭河为杠杆,撬动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脱贫攻坚的辐射带动作用。八台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生态示范区,切实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星级酒店、标准停车场建成投入使用。生态康养成为龙潭河景区的标配,打造温泉养生保健基地,接待设施建设提档升级。2017年以来,两个龙头景区吸收430余人就业,带动白沙、八台、旧院等周边10余个乡镇产业发展。二是打造红色基地。以红军公园为核心,以红色文化乡镇固军乡、红色文化村落太平镇牛卯坪村等地为支点,聚力打造红色旅游,宣扬红色文化,倡导红军精神,助力脱贫攻坚。红军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打造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李家俊烈士故居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助力党员干部群众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红军精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三是打造精品景点。加快推进黑宝山、鱼泉山、烟霞山、花萼山等“精品景点”集群建设,制定集群建设总体策划方案,重点引资打造川渝“凉都”黑宝山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带动赵塘、黄钟、石人等乡镇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成功申报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助烟霞仙山、鱼泉红叶等精品旅游项目,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实施帮扶工程盘活乡村旅游

    一是抓实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切实抓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乡村民宿达标户等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星级农家乐、星级乡村酒店、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精品养生山庄和农家乐园评选活动,创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7个、星级农家乐、星级乡村酒店23个,支持引导各地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发展,统一优化服务,增强市场营销能力,规范市场秩序,助力群众稳定增收。二是抓实乡村旅游人才提升工程。积极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传承人、乡土文化讲解员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依靠人才支持和智力投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全市有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的村,每年开展1次集中培训,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业主、部分贫困村村组干部开展旅游经营管理业务培训1000人次,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3000人次。三是抓实企业帮扶工程。开展旅游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依托市旅游协会,组织动员景区景点、旅行社、星级饭店等会员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帮扶。组织宾馆饭店业务骨干到帮扶贫困村开展业务技能指导或培训,提高贫困村旅游服务技能水平;组织宾馆饭店、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等旅游协会会员单位,优先招聘贫困人员;组织旅行社围绕旅游扶贫重点区域加强宣传、输送客源;组织涉旅企业到帮扶贫困村开展送温暖活动。

    凸显品牌效应实现融合发展

    一是打响生态康养品牌。制作万源旅游形象宣传片,黑宝山景区宣传画册,在八台山景区开展消夏避暑露营节、冰雪节等系列宣传活动,打响“温泉养生、山地休闲、森林氧吧”旅游名片,组织重点乡村旅游业主参加旅游交易会、旅游博览会等节会,深入对接、深化合作,积极推介宣传本土特色农产品,万源市富硒茶、万源富硒辣椒、万源旧院黑鸡、万源珍珠菜及其制品、万物生蜂桶蜂蜜等特色品牌声誉远扬。二是打响农业观光品牌。加强农业、农村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种植业带动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整合闲置土地、森林、农房,因地制宜,以村为单位连片种植桃树、青脆李、梨树等果树林,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的旅游模式;以玫瑰花卉园、草莓、西瓜采摘园等为基础,深度开发农业游、花卉游等特色农旅休闲业态,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5个,带动发展特色农家乐、乡村客栈300余家。三是打响特色文化品牌。将旅游发展与红色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充分融合,通过景区推介、专题活动、宣传宣讲、文艺演出等方式,传承发展特色文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推出太平腰鼓、薅秧锣鼓、巴山背二歌、白果雄狮等民俗文化节目,以及根雕、藤编、竹编等大巴山特色民间工艺品,推动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实现文旅良性发展,同步提升贫困群众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