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 “三向合力”驱动东西部劳务协作
  • 来源:万源市就业局
  • 作者:
  • 发布日期:2019-01-15
  • 点击数:人次
  • 万源市采取“三向合力”措施精准实施贫困家庭劳动力专项培训、开展专场招聘会、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输出三项工作,落实万源·普陀两地劳务合作协议,拓宽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开创了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开创新局面。

    一、向培训要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一是订单开展技能培训。依托定点培训机构,采取订单、定向等培训模式,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愿望,结合当地旅游、餐饮行业现状,积极深入乡镇、村(社)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创业”培训及家政服务、中式烹饪等劳务品牌培训,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大规模培训,着力提升素质和就业能力,让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就业技能和1项实用技术。建立实名制培训台账管理工作机制,按照具体培训工种、培训课时给予培训机构培训补贴,给予参训学员每人50元/天的食宿交通补助,充分调动培训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和学员参训积极性。全年组织开展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4期559人次,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提升就业技能,真正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得以实现。二是定向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加强与市扶贫移民局和各乡镇的沟通协调力度,掌握全市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基本情况,加大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坚持培训内容与当地扶贫产业布局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学员创业实践相结合,重点围绕扶贫形势与政策、经验管理、产业技术三大块,开拓思路,换脑子、学技术、找路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加持创业项目开发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全年组织开展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55人。三是请进来开展培训。积极邀请舟山专家3名到我市乡镇开展舟山英海丰工程有限公司专题岗前培训班,参训学员共计39人。授课老师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手把手教学,力争让每一位培训学员都能切实掌握船舶业务技能,希望通过此次技能培训,每一位培训学员都能打开技术“连环锁”,找到一条脱贫致富路,真正做到“一技在手,终生不愁”。

    二、向专场招聘会要政策信息。创新采取“就业局承办大型招聘会+乡镇组织实施场镇招聘会”的工作方式,结合“送岗位就业扶贫宣传” 活动,充分调动乡镇政府积极性,把东部招聘岗位信息送到将送到劳动力,特别是有求职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手中。一是创新宣传方式。招聘会前期与邮政、广电部门联合,采取“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线上,通过万源市政府门户网、万源广播电视台、贫困家庭劳动力手机平台、第一书记、纪委微信群、万源劳动力QQ群等进行宣传。线下,设立政策宣传咨询台,制作“四件套”大礼包(招工资料+政策咨询+惠民政策+办事指南),52个乡镇在交通路口、人口聚集场所悬挂宣传横幅组织剩余劳动力踊跃参加。市区广告宣传车流动宣传、各个广场大屏幕现场宣传,各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招贴招聘会宣传海报,确保就业招聘信息全覆盖,全面动员下岗失业人员赴会应聘,让专题招聘会的宣传引导辐射范围最大化二是搭建供需信息交换平台。与本地劳务公司签订组织实施合同,依托现有的就业服务平台和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与东部沿海企业建立紧密的跨区域劳务合作关系,完善劳务对接机制,通过远洋协会等单位收集企业用工信息,搭建实时更新的供需信息交换平台,为供需双方构筑方便快捷交换招聘信息的公共渠道,将东部沿海地区优势用工企业最新招工信息、福利待遇、就业优惠政策、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成功典型事例进行宣传,同时根据互换信息及时和本地贫困家庭劳动力个人实际情况,提供准确的就业推荐和职业介绍。三是加强政策咨询服务。活动现场人社系统搭建政策咨询台,以浅显易懂的问答形式解读人社惠民政策,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就业促进、农民工维权等方面的政策咨询服务。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册、面对面宣传解读惠民政策多样形式向群众宣传惠民政策,打通政策宣传与岗位对接“最后一公里”,把岗位信息直接送村进户到人,对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一对一”免费就业服务,让贫困劳动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向配套措施要转移就业效果。一是对接群众就业意愿。切实加大统筹力度,主动加强与市扶贫移民局、市级相关部门及各乡镇人民政府的衔接,扎实开展"一库五名单"数据更新工作,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核对,充分了解本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现状,按照一村一册、一县一库要求,将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人员全部纳入实名制台账,准确掌握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意愿,做到对象清、情况明、对策准,“一库五名单”实现全覆盖、全实名、全过程管理和服务。同时根据供需平台信息,推荐发现一批管理规范、岗位适合、待遇较好、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岗位,及时与群众就业意愿相结合,定制建立岗位供需清单,做到供应与需求两者联系起来。二是有组织的转移就业。与当地劳务公司签订劳务转移输出委托书,依托东西部对口协作机制以及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合作机制,对成功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赴舟山市稳定就业的劳务公司按800元/人的标准给予补助。同时有针对性的给予赴舟山市就业三个月及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凭本人实名制车票及劳动合同、工资证明,每年报销一次往返铁路、公路或水运交通补贴;对赴舟山市就业六个月及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按500元/人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并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调动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性,强化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三是加强后续跟踪服务。分类建立涵盖工作现状信息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到对口东部省份就业名单和转移到其他省份及省内就业名单,各地动态跟踪已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相关信息,充分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现状,将任务和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外出务工人员分布省份,分区域定期与输入方企业联系沟通,并派员实地看望慰问务工人员,协助争取用人单位对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加大职业前景培养力度,并提供全面的政策咨询、业务培训、劳动保障等人社后续服务,扎实开展长期性针对性的转移就业跟踪回访工作,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娘家人”,确保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到底数清、去向明,输得出、稳得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