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源市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扎实推进文明新风塑造、文化进村惠民、就业创业促进三大行动,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
突出宣传引导,全力实施文明新风塑造行动
一是“树典评优”塑新风。持续强化感恩奋进教育,用好用活“身边好人榜”平台,扎实推进“四好村”评选、“星级文明户”和“脱贫致富光荣户”等评定活动,设立光荣榜,编印典型事迹,倡导新风正气,成功创建达州市级“四好村”70个,累计评出脱贫致富光荣户40户、5星级农户3.8万余户。二是“帮带效应”塑新风。扎实开展爱心帮扶活动,组织帮扶部门结对联系村每月开展一次卫生整治,帮扶责任人结对联系户每月开展一次家庭卫生整治,组织学生结对家长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引导贫困村形成好风气、贫困户养成好习惯。三是“微型宣讲”塑新风。组建“挎包宣讲队”,深入全市各乡镇社区、农村院坝、田间地头结合群众时间,创新送教上门、文艺表演等形式,开展“贫困群众点单—挎包队员备菜”定制化宣讲,推动党的政治理论、脱贫攻坚惠民政策等深入基层、入脑入心,累计开展宣讲3万余场次,培育法律明白人3.69万人、致富能手8600余人。
弘扬时代精神,全力实施文化进村惠民行动
一是开展文艺巡演。紧扣“让文艺大旗在脱贫攻坚阵地上高高飘扬”主题,深入开展“故事颂脱贫、光影纪脱贫、文艺演脱贫”等文化助脱贫系列活动,举办万源市“奔康路上”文化惠民文艺巡演乡村行150多场,推出《不当贫困户》、《修路》等一大批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优秀小品,征集“脱贫奔康”原创歌曲74首和原创小戏(小品)52个。二是建好文化阵地。切实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升级改造万源战史陈列馆布展,成功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党员教育的红色阵地,建成流动图书馆和图书室,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阅读平台,完成138个贫困村文化室、卫生室建设,建成371个农家书屋、34个社区书屋,广大农民群众和社区居民可就近享受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发展文化产业。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助力县域及乡村经济发展,建成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4A级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区1个,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新增星级农家乐23个,同时,实现富硒名茶“巴山雀舌”、根雕、藤编、竹编等50多个旅游商品的畅销,切实带动群众致富奔康。
聚焦持续增收,全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一是大力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在乡镇、村(社区)大力开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地质灾害监测、绿化保洁等公益性岗位,让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近年来,全市累计开发精准脱贫农村公益性岗位5939个,同时,为每名上岗人员提供300-500元/月的补贴。二是深入开展就业扶贫招聘。与东部发达省市开展劳务协作,积极对接市内外企业,搭建劳务对接平台,面向贫困家庭劳动力着力开展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和送岗位下乡活动,近年来,累计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12场、送岗位到乡镇招聘会56场,发放岗位宣传手册和政策大礼包8万余份,共有1000余家企业入场招聘,提供营销、财务、家政、民办教育、机械加工、管理服务等6400多个工作岗位。三是切实提供转移就业机会。鼓励万源辖区内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对稳定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奖励补助。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劳务经纪人有组织地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并提供交通补贴和推介补贴。截至目前,全市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12118人。四是不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依托“技能+人才创新”培训体系建设,全面组织贫困群众、退伍军人、未就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有创新创业意愿的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活动,提升创新创业实力。近年来,组织开展劳务品牌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52场次,覆盖培训对象约3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