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源市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同步实施扶贫、扶志行动,紧全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开设特殊课堂,切实抓好宣传宣讲
通过系列宣传宣讲活动,让群众提升思想认识,根植勤劳致富、感恩奋进的理念。
一是开设千人宣讲“移动课堂”。组建“新时代巴山挎包宣讲队”,选拔“土专家”“田秀オ”“新乡贤”1000余人,结合“农民夜校”、群众“说事会”,契合群众需求,设立百姓茶馆、法律课堂、农技课堂,采取集中宣讲、微宣讲、院坝会、文艺宣讲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村社院落开展宣传宣讲5.7万余场次,培育政策(法律)明白人3.69万人、致富能手8600余人,让贫困户吃透惠民政策,持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二是开设文化惠民“文艺课堂”。组织开展“故事颂脱贫、能人讲脱贫、光影纪脱贫、书画绘脱贫、荧屏传脱贫、文艺演脱贫”等文化助脱贫系列活动,举办文艺巡演乡村行200多场,开展书画展50余场,向群众讲述励志故事,展现脱贫成效,免费为群众绘制文化墙、书写对联、标语,在贫困村全力营造“孝、善、贤、勤、礼”文化氛围,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激励群众感恩奋进。三是开设结对履职“爱心课堂”。结合“走基层”活动,持续开展“群众微心愿、干部大行动”,建立每月第一个工作日“爱心帮扶日”制度,落实结对干部每半月到户同聊一次家常、同做一顿饭菜、同搞一次卫生、同理一次家务、同算一次收支“五同”要求,注重思想引导和行动实践,解决“干部热群众冷、干部干群众看”积弊。
构建服务平台,切实引导就业创业
授人以渔,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务工岗位,夯实自主创业资金保障,帮助群众找到致富门路。
一是构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精准实施“万人培训入万家”工程,依托定点培训机构,加强与农村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对接,采取订单、定向、委托等培训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乡土人才和技能就业能力培训,同时,大力实施“劳务品牌”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巴渠建工、巴山妹子、巴山厨师、巴渠保安等劳务品牌培训,给予参训学员食宿交通补助。近年来,全市开展贫困家庭技能培训10.8万人,完成贫困家庭劳务品牌培训4000余人。二是构建稳定转移就业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就业扶贫“一库五名单”,围绕“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要求,扎实做好3.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实名制登记入库和“五名单”(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登记工作,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开发精准脱贫农村公益性岗位5000多个,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0场,精准实施“百企千岗进百村”工程,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共计提供营销、家政、管理服务等6800多个工作岗位,成功签订就业协议人数3700余人。三是构建创业资金保障服务平台。用好用活扶贫小额信贷和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亿元,发放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5100万元。建立扶贫信贷分险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贷款最高额度达10万元,撬动和放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就业创业能力。制定创业奖补政策,对创办领办创业实体的,给予1万元奖励,对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的,给予每户不超过3000元的奖补政策,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种养殖业、加工业和商贸物流业。
实行奖惩并举,切实提升乡风文明
开展典型评比、积分奖励活动,树立主动脱贫、感恩奋进的典范,实行奖惩并重,激发群众活力,提升乡风文明。
一是开展评比表彰活动。以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文明乡风树立等为主题深入开展“四好村”、就业扶贫示范村、最美新村等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最美家庭”、“星级农户”、“脱贫致富光荣户”等评选活动,实行公开表彰,累计评选先进村(社区)87个,文明户8000余户,先进个人100余名,让贫困群众自觉抵制好吃懒做、相互攀比、大操大办、低级媚俗等不良风气,让贫困村焕发新活力、形成好风气。二是探索积分量化办法。在贫困村成立“爱心超市”“文明银行”,以精神脱贫为导向,以实物奖励为基础,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制定积分管理办法,设置加加减分项目,定期量化积分,对勤劳奋进、遵纪守法、关爱邻里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加份,对违规办酒席、违法犯罪、环境卫生差、有不文明行为的群众进行减分,将积分与物资奖励兑换挂钩,改变群众生活习惯,改善群众精神面貌,实现扶贫扶志同向同行。全市共发放价值40万元的奖励物资,惠及群众3500多人。三是加大反向惩戒力度。制发《关于开展不尽赡养义务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着重整治对老人生活起居不管不问,不提供赡养费的;物质上不供养、生活上不照料、医疗上不保障、精神上不关心,甚至盘剥老人利益钱财的;子女有安全住房而父母居住在危旧房屋的;虐待、遗弃老人的四类不尽赡养义务行为,开展案件调解、诉讼维权,并严格追责。目前,共调解案件12件,公安机关批评训诫36人次,移送法院起诉28件,达到了以案说法,教育一案,影响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