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以来,万源市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新建成高标准茶叶基地近2万亩,撬动社会资本1.3亿余元,带动贫困户直接收益近1900余万元,辐射带动8600余户贫困户26000余人实现增收脱贫,走出了一条颇具万源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子。2019年,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29.4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7800吨,实现综合产值15.1亿元,茶农人均增收2100元。
一、坚持政府主导机制,发动企业积极参与
万源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工作机制,鼓励市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集中成片组织实施茶叶基地建设。每发展1亩茶叶基地,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入股3000元;对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年限5年以上的,前三年每亩分别奖励300元、200元、100元。2018年,参与茶叶基地建设的10家企业共建成茶叶基地9700余亩;2019年,参与茶叶基地建设的9家企业共建成茶叶基地9500余亩。
二、实施股权量化机制,对贫困户实行保底分红
积极探索实施股权量化机制,对参与实施茶叶基地建设的企业,按3000元/亩进行入股,占股30%。并以当年度预脱贫户、大病贫困户、特困残疾人等三类人群为受益对象,按年度、分阶段进行股权量化。2018-2019年,共给当地贫困户实施保底分红620余万元,惠及三类贫困人口2.5万余人,人均分红约250元。
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通过建立完善多项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脱贫。一是土地流转机制。农户将土地流转给茶叶企业,获得持续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2018-2019年建成茶叶基地19200亩,按平均每亩300元/年计算,为当地农户带来576万的收入。流转土地的农户其中20%为贫困户,每年为他们带来土地流转收入115万余元。二是劳动务工机制。茶叶基地建设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就业,帮助贫困户获得持续稳定劳务收入。三是承包经营机制。茶叶基地建设企业通过“返租倒包”“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将茶叶基地承包给当地农户或经济合作组织等进行后期茶园管理、养护、采摘等工作,农户可获取稳定的承包经营收入。
四、经验与启示
一是实施产业扶贫,必须立足当地实际。万源市发展茶叶产业不仅符合当地产业定位布局,也与当地政府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二是实施产业扶贫,必须有效降低风险。实施产业扶贫,必须充分考虑各方利益,降低各方风险,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运行安全高效。三是实施产业扶贫,必须调动各方参与。“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产业扶贫模式,不但激发了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而且调动了基地建设所在地村、带头人、群众等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