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古东关街道办,市级相关部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防汛减灾、地质灾害防治和安全生产工作系列部署着力防范化解汛期重大洪涝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风险,按照彭清华书记6月8日在全省防汛减灾工作推进会议上讲话精神,结合6月20日以来省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督导组在我市督导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现就进一步加强落实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隐患防治措施的相关要求紧急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达州市委、市政府和万源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清当前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履职尽责,保持再战再胜,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迅速行动起来,以钉子精神扎实开展地防汛安全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确保隐患排查全覆盖。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部门工作职责,一把手负总责,健全党委政府齐抓共管,部门联防联动的组织体系,层层抓落实。
二、科学安排部署,扎实开展排查
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防灾理念,坚决打赢防灾减灾安全度汛这场硬仗,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求真务实,认真研判和分析灾害发展趋势,科学制定防灾减灾应对措施,对人口密集区灾害隐患点的排查资料,要求由排查人、排查单位负责人共同签字,做到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排查质量。要切实强化排查单位责任落实,建立工作职责和问责追责制度,确保排查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和调查成果准确真实可靠。要加强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主动识灾、主动防灾、主动避灾的积极性,广泛发动社区及村、社群众主动查险报灾,提高排查工作效率和质量。
各地各部门在排查中既要盯住“老问题”又要注意找出发育生成的“新隐患”,全面加强“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不放过一个疑点,不错过一个盲点,不留下一片空白区。要对全市已排查出的隐患点和销号隐患点进行再复查再复核,对新发育的隐患点要坚持采取群专结合、人技术结合、点面结合等方式。按照“坡要到顶、沟要到头”的原则,确保对地质灾害和山洪易发区内凡是有人居住、有工程建设等地段、区域逐点逐段排查,科学评估风险,实行隐患排查全覆盖。重点排查水库、山坪塘、河流、码头、交通干线、地质灾害易发区、山洪灾害易发区、人口密集区、旅游景区、农村危房、尾矿库、在建工程,特别是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在建工程项目,要对照危险性评估报告所提防灾措施建议,督促责任单位整改落实,要在排查工作中同步推进做好隐患点上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干部群众临灾、避灾、自救、互救的意识和实战能力,确保发生灾情险情时临危不乱,快速有序安全撤离。
三、细化防治措施,综合运用成果
各地各部门要以本次省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督导组检查时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限期整改,要高度重视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各项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施策,科学防治的原则,建立好隐患台账清单,明确整改治理措施,实行隐患动态监管,健全建立信息报送制度。
(一)做好排查台账,细化防治措施。各地各部门要对排查出的隐患点逐一登记造册入库,逐一完善防灾预案,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部门,逐一明确防治责任人,落实专职监测员,特别是乡镇区划调整和人事调动后,要及时安排和更新各项责任人的信息。要按照“一日一报告”的原则,及时将排查结果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信息公开,逐一设立警示标示标牌,逐家逐户发放避险明白卡,逐村逐社搞好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
(二)坚持边排查边整改,分类推进实施。各地各部门对排查出的隐患点,要逐一细化落实避让、监测、治理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对险情紧急的要第一时间组织受威胁人员疏散转移,确保安全;对在建工程项目防灾措施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要及时督促业主单位和施工企业加强整改,确保不留隐患;对完成治理的要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三)健全联防联动和动态管理机制。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健全完善乡镇和部门联动防灾机制,及时会商研判防灾形势和灾情险情发展变化趋势,强化隐患点的动态监管,确保随时掌控隐患险情,要进一步明确隐患点责任到边界,确保部门责任清晰、目标举措明确,整改落实到位。
四、强化预警预报,加强应急值守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与气象、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联系,建立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坚持定期或不定期会商机制,加强雨情、水情预测分析,加强风险研判和管控,强化监测预警,强化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丰富预警手段,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到户、到人。要认真落实汛期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制度,如有重大汛情,党政主要领导必须有一人坚守岗位,确实因工作需要外出,必须严格执行请假制度,经市委、市政府领导批准后方可离开。
五、严明工作纪律,逗硬督查问责
市委目督办、市政府督查室将定期开展全市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项督查,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敷衍了事的,将在全市点名通报批评;对因应急准备不充分,抢险措施不到位,信息传递不及时,指挥决策失误等人为因素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附件:1. 防汛减灾督导工作情况统计表
2. 地质灾害防治督导工作情况统计表
万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4日
附件1
防汛减灾督导工作情况统计表
市(州)或县(市、区) | 督导内容或点位 | 是否采取暗访突访的方式 | 问题描述 | 整改要求 | 是否移交 | |
市级 | 县级 | |||||
万源市 | 万源市水务局查阅资料 | 否 | 无汛期隐患排查问题整改结果清单。 | 建议加速整改,建立整改结果清单。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竹峪镇包台村二组麻柳树河坝泥石流(山洪灾害点) | 否 | 明白卡、预案与警示牌的灾种类型、责任人不一致。巡查记录时间间隔与预案要求不符。 | 建议修正相关内容,合理确定巡查时间间隔。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竹峪镇人民政府 | 否 | 因乡镇合并,乡镇防灾预案中相关责任人未及时更新。 | 建议及时更新预案,落实责任。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竹峪包台村2社凤凰桥山洪灾害点 | 否 | 无 | 建议增加自动水位监测及报警设备。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大竹镇人民政府 | 否 | 因乡镇合并,防灾预案中相关责任人未及时更新。灾害点位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 | 建议及时明确责任人。细化预案,增强可操作性。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官渡镇人民政府 | 否 | 无 | 建议进一步完善值班记录。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白杨溪电站 | 否 | 无 | 建议汛期加强库区巡查。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临河村1社山洪灾害防御点位 | 否 | “两张图”预案欠缺。 | 建议尽快制作“两张图”预案并张贴公示。 | 已当面移交 |
防汛工作要求:
一、目前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已完成,请各乡镇完善防汛责任体系,落实乡、村、社各级防汛责任人。
二、完善防汛抢险预案(特别是涉及乡镇调整的),并做好应急演练工作。
三、重点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预案的编制即两张图的编制:预警转移流程图,组织责任体系图;标识标牌的设置,明白卡的发放,演练和培训;做好安全巡查工作并做好记录)。
四、加强汛期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并建立明细台账,并逐一销号,完成闭合。
五、做好汛期24小时值班工作,并做好记录。
附件2
地质灾害防治督导工作情况统计表
市(州)或县(市、区) | 督导内容或点位 | 是否采取暗访突访的方式 | 问题描述 | 整改要求 | 是否移交 | |
市级 | 县级 | |||||
万源市 | 到市自然资源局查阅资料,实地督督导市地质灾害指挥办公室。 | 否 | 排查出的17项重点隐患,万源市政府尚未及时回复。 | 建议及时研究,逐一提出解决方案。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竹峪镇包台村二组麻柳树河坝泥石流(山洪灾害点) | 否 | 明白卡、预案与警示牌的灾种类型、责任人不一致。巡查记录时间间隔与预案要求不符。 | 建议修正相关内容,合理确定巡查时间间隔。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太平镇向前广场不稳定斜坡应急治理工程(在建) | 否 | 无(下雨停工) | 建议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加强监测与数据综合分析,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达。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竹峪镇檀木寨村一组白花庄滑坡 | 否 | 监测记录不规范,巡查记录时间间隔与预案要求不符。 | 建议按要求完善相关内容。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竹峪镇人民政府 | 否 | 因乡镇合并,乡镇防灾预案中相关责任人未及时更新。 | 建议及时更新预案,落实责任。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大竹镇人民政府 | 否 | 因乡镇合并,防灾预案中相关责任人未及时更新。灾害点位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 | 建议及时明确责任人。细化预案,增强可操作性。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大竹镇土垭子村胡家沱组胡家沱泥石流 | 否 | 无 | 建议按要求完善每次巡查内容的记录。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大竹镇土垭子村胡家沱组胡家沱泥石流治理工程(在建) | 否 | 无(设计变更停工) | 建议加强施工监测,确保安全。 | 已当面移交 | |
万源市 | 官渡镇人民政府 | 否 | 无 | 建议进一步完善值班记录。 | 已当面移交 |
防汛工作要求:
一、按照新的行政区域,请各乡镇立即完善防灾体系建设,更新地质灾害防治预案、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员等基本信息工作。
二、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应急演练工作,明确各种预警信号。
三、“两卡一表”一定要发放到位,表上信息要真实可靠。
四、监测人员是熟知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要懂得运用各种监测方法和隐点上的具体监测手段。
五、加强巡查制度的建立,并规范和做好巡查台账记录。
六、加强24小时值班值守工作,做好值班期间的记录,特别是各种信息通知和处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