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万源市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倾全市之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让革命老区的群众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现9.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17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9%,顺利通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成功代表四川省接受脱贫攻坚成效省际交叉考核并获得考核组高度评价,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2月,万源获四川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
一、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聚集力量尽锐出战。为强化脱贫攻坚组织领导,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22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62个市级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52个乡镇分别成立脱贫
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坚持把村道公路、安全饮水、电力通讯等作为突破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打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会战,不断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市累计改造国省干道和县乡公路191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416公里,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68处、分散供水工程10448处,升级高低压线路207公里,完成61所标准中心校达标建设,建成达标卫生院27个,新(改、扩)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52个,所有乡镇“乡三有”建设全部达标,实现170个贫困村文化室、卫生室、活动阵地、通信网络全覆盖,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方便快捷、丰富多彩。
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创新推出“四条路径、一套组合拳”,全面打响“农村土坯房歼灭战”。易地扶贫搬迁一批: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将居住在偏远吊脚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范畴,同步配套基础服务设施,累计投入资金7.87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700余户;农村危房改造一批:对农村住房安全进行全面核查,将不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但通过一定工程性措施,能够确保住房安全的纳入危房改造范围,投入资金4.4亿元,完成危房改造4.25万余户;土地增减挂钩一批:统筹兼顾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引入社会资本17.42亿元,以新建还房或货币补偿方式,将农村土坯房(危旧房)纳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共实施1.2万余户;人居环境改善一批:从本级财政挤出2.58亿元,明确“院坝室内地板必硬化、厨房厕所必改造、周边环境必整治”要求,每户补助6500元,由乡镇按“一村一景、百村百貌”模式统筹实施,共完成3.97万户。“敞亮的客厅、干净的厨房、整洁的卧室、卫生的厕所”成为如今贫困群众住房新标配。
产业发展助农脱贫。按照“一村一品”布局产业: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三大优势,坚持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宜商则商,为每个村量身打造产业规划,依托国储农业等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连片发展茶叶、蜂蜜、旧院黑鸡等特色种植和养殖业,成功探索“一片叶子(茶叶)带富一方百姓”的脱贫奔康模式,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35万亩、扩建养殖小区和养殖场102个,在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共25个,将旅游开发主阵地聚焦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大力发展农事体验、避暑观光等旅游业态,促进乡村变景区,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14个。“一户一业”培育小庭院:结合群众发展农副业习惯,设立每户不超过3000元的奖补政策,鼓励引导贫困群众以家庭为单位,因地制宜发展小畜牧、小种植、小果木、小加工、小商贸等“五小”庭院经济,变“静资源”为“动资产”、“荒废地”为“致富田”,以千家万户的小庭院汇聚成户户增收的大产业。2017年-2019年,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1.56万户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增收。“一地一策”做活集体经济:发挥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干部带动作用,精准实施资产性收益扶贫项目,探索推出“村集体+土地流转”“村集体+资产租赁”等9种模式,盘活闲置资源,统一经营管理,变资产为“股金”、出服务挣“薪金”,成片成带推进产业配套到村,实现合作社贫困群众全纳入,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人均达10.49元。
稳岗增岗扩大就业。实施“万人培训入万家”和“劳务品牌”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乡土人才和技能就业能力培训和巴渠建工、巴山妹子、巴山厨师、巴渠保安等劳务品牌培训,累计开展贫困家庭技能培训10.8万人,完成贫困家庭劳务品牌培训4000余人。建好就业扶贫“一库五名单”,做好3.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实名制登记入库工作,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因地制宜开发贫困人口公益性岗位5763个、非贫困人口公益性岗位1000个,困难人群实现了“兜底”就业。结合生态功能区定位,实施生态扶贫行动,2016年-2019年底,累计实施生态扶贫项目11个,兑现公益林补偿资金1.4亿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0.5亿元,选聘生态护林员2621人次。定期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实施“百企千岗进百村”工程,提供营销、家政、管理服务等6800多个工作岗位,成功签订就业协议人数3700余人。出台吸纳就业的奖补政策,对扶贫车间每吸纳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给予其300元资金补贴。全市培育打造了梦源巴山实业、立川食品有限公司、万源发荣林业等企业成立产业扶贫车间10个,吸纳劳动力就业近400人。建立扶贫信贷分险基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扶持,贷款最高额度达10万元,撬动和放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就业创业能力。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创办领办创业实体,有经验执照、经营场所,并正常经营半年以上的,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1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全市已有18家贫困家庭劳动力孵化创业项目。
民生保障持续推进。精准落实各项救助保障政策,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一人。完善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大力实施基础教育巩固、乡村师资保障、教育扶贫资助“三大行动”,投入资助资金1.32亿元,精准资助贫困学生17.4万人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强化医疗保障,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全额代缴贫困人口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支付部分,报销基本医保6977万元,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02个,设立卫生扶贫救助资金502万元,累计救助497人次,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坚持“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根据贫困标准动态调整低保标准,将1.7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畴,全面实现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扎实开展临时生活救助,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持续深化“量体裁衣”式残疾人服务,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600余万元。
二、弱项短板依然不少
“村出列”存在短板。个别村贫困发生率还高于全市贫困发生率的0.39%。受因病、因学、因残、丧失劳动力等致贫原因的影响,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还比较薄弱,仅靠单一的提供就业机会、发展产业等帮扶措施,面对医药、就学花费及自然灾害损失导致大量开销有时还显得入不敷出,贫困户致贫、返贫现象在极个别少数村还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发生;个别村集体收入达标难以巩固。有个别贫困村还有历史债务,特色主导产业支撑不够,发展村集体收入手段比较单一,如个别村仅依靠土地流转租金或帮扶单位的扶持资金入股企业分红的收益增加村集体经济,自身办实体的村基本上没有;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不快。极少数贫困村地处高山,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饮水安全还得不到全面保障,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薄弱,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户脱贫”存在问题。自身局限性:个别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比较薄弱,加之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等靠要”的思想,自身发展主观能动性有待加强。发展缺资金:政府虽出台实施了扶贫小额信贷等扶持政策,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相关配套及政策落地进展较缓慢,部分发展产业意愿强烈的贫困户不能讯速得到放贷。脱贫缺技术:贫困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陈旧,生产经营能力较低,加之普及农业技术个别地方不能及时到位,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偏高,均导致贫困户产业成本较高。种养业有风险:有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存在跟风的盲目性,相关种植养殖方法、技术、疫苗没跟上,容易造成损失。增收无产业:一部分村的个别贫困户脱贫致富无主导产业,给他们持续增收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出现返脱现象。
三、巩固深化亟待发力
今年是全国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为高质量巩固深化全市脱贫成果,杜绝新增和返贫、现象的出现,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下足功夫,做好文章。
全面摸排强整改。广泛发现收集并整改群众反映强烈的脱贫攻坚问题,全面补齐工作短板。对标脱贫标准,持续深入开展“问题摸排整改行动”,建立“社—村—乡”主要负责人抓问题排查、负总责,片区督导组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对原辖区内的170个贫困村和201个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以及未纳入贫困人口的六类重点人员进行全面排查摸底,对排查发现的问题“点对点”反馈至相关乡镇和帮扶单位和相关总站,限期整改。
精准发力补短板。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力聚焦路、通讯、水、住房等关键领域精准发力。认真落实道路提升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新改建村道公路步伐,尤其解决好群众关注的连户路、断头路的硬化畅通问题。深入开展“饮水提升行动”,针对农户的不同情况,新建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实施“安全住房保障行动”,全面严格面开展农户住房安全认定工作,确保所有农户均达到安全住房标准。
综合施策兜底线。深入开展“收入达标保障行动”,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五小”庭院经济奖补政策、发展村集体经济、就业创业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助农增收,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深入开展“义务教育保障行动”,确保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按照“乡乡有标准中心校”要求,对全市61所达标中心校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对标补短。深入开展“医疗救助扶持行动”,全面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医疗救助政策100%享受到位。同时,全力加快27个达标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真帮实扶提质效。坚持把“群众认可”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尺,以严实的作风、踏实的工作,着力提升群众认可度。深入实施“帮扶工作提升行动”,坚
从严考核强攻坚。将“季度达标评定行动”作为检验各部门和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逗硬开展督查巡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紧盯贫困退出、“三率一度”、问题整改等完成情况,分阶段、分层级制定指标清单,每季度开展一次达标评定活动,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对完成任务差的乡镇和帮扶单位从严追责,以军令如山的铁律督战,确保今年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