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功能性成分及保健功效研究进展
戴伟东,解东超,林智
摘要:白茶是我国传统六大茶类之一,近年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良好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其产量在六大茶类中的占比逐年增加。文章重点对白茶中主要功能性成分以及白茶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突变、抗癌及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保健功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茶树花青素形成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庞丹丹,韦康
摘要:花青素是由类黄酮合成途径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时会使茶树新梢呈现红色或紫色。同时,花青素相比儿茶素等具有更明显的抗氧化、预防肿瘤等药理保健作用。文章就茶树花青素合成途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为高花青素茶树的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茶树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及氮肥对茶树代谢产物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妍曦,孙彬妹,刘少群,林晓强,肖熙,郑鹏
摘要:氮元素是茶树重要的矿质养分,是茶树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茶树对氮肥的利用率不仅与茶树生长和生理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会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文章综述不同茶树品种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情况和氮肥对茶树代谢产物合成的影响,探讨氮元素对茶树生长和生理活动的影响及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茶树氮肥资源和提高茶叶品质提供理论指导。
茶叶中草甘膦残留现状与对策
高万君,李叶云,侯如燕
摘要:近年来,草甘膦作为茶园常用除草剂,茶叶中的残留问题备受关注。文章介绍了茶叶中草甘膦的残留现状、检测方法及草甘膦在茶树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行为;分析了草甘膦代谢产物氨甲基膦酸的毒性和风险状况;针对现阶段茶叶中草甘膦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茶叶农药残留安全提供预警信息。
庐山云雾茶新品种——庐云2号
陈艳,刘爽,韦红飞,陈建华,张玲芳,朱顺友,陈亮,黄纪刚
摘要:庐云2号是从庐山当地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育成的、适制庐山云雾茶的新品种。庐云2号属早生种,产量高。制成的庐山云雾茶香气清香,滋味尚浓醇。内含物质丰富,春季一芽二叶水浸出物含量为48.7%、茶多酚含量20.8%、氨基酸含量3.6%、咖啡碱含量3.3%、酚氨比为5.8。抗寒性强,对茶炭疽病为抗(R)、茶小绿叶蝉为高感(HS)。
印度茶Chaitime的品牌成长策略与缺陷
胡晓云,吴蕙含
摘要:印度茶叶品牌Chaitime追求一种无需规则的舒心,其简洁的Logo设计、小而精的产品分类、简洁明快的产品包装设计,均与其品牌调性保持一致,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国际化视野和线上宣传的缺陷。Chaitime应采取积极姿态面对国际竞争,重视线上舆论宣传平台,积极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从而在品牌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
茶树嫩叶上的“白馒头”——茶饼病
张瑾,孙晓玲,肖强
摘要:茶饼病是真菌病害,可为害茶树嫩叶、茎和果实,主要发生在嫩叶上。文章介绍了茶饼病的分布与为害、病原菌生物学特征、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以期为生产上该病的正确识别和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国内外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比分析及建议
钟文玉,姜明鑫,商虎,陈李林
摘要:为探究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现状,对比了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9)中涉及茶叶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与欧盟及日本制定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分析了中国与欧盟及日本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的差异,提出了我国茶园农药的使用和管控建议,以期为茶叶安全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植保无人机喷施虫螨腈防治茶小绿叶蝉效果评价
郭华伟,姚惠明,唐美君,肖强
摘要:研究比较了植保无人机与背负式喷雾器喷施虫螨腈(Chlorfenapyr)防治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田间防效、农药残留动态和作业效率。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在施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73.3%和84.5%,两者防效相当;两种喷施方式下虫螨腈在鲜叶中消解动态无差异,半衰期分别为3.9 d和4.2 d;植保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是背负式喷雾器的14.1倍。植保无人机喷施虫螨腈防治小绿叶蝉防效良好,且安全省力。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普洱茶中9种金属元素含量
刁玉华,赵四标
摘要:研究建立了普洱茶中9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后,采用分子量相近原则选择45Sc、73Ge、115In、209Bi之一作为内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普洱茶中铅、砷、镉、铬、锰、铜、锌、镍、硒的含量。检出限为0.003 4~0.310 0 mg/kg;在1.0~50.0 ng/mL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为0.999 1~1.000 0;0.5、2.0、4.0 mg/kg 3个加标质量分数的平均回收率均在90.3%~107.9%之间,RSD均小于5%。该方法基质干扰小、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性和定量准确可靠,能满足普洱茶中多种金属元素的测定需求,可用于普洱茶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
地表覆盖对茶园土壤温度及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余跑兰,孙永明,吴艳,肖小军,王永刚,江新凤,陈国钧,韩淑文
摘要:为探究越冬期不同的覆盖材料对茶园土壤温度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寻求效果佳的防冻材料,研究采用稻草、白膜、黑膜、稻谷壳和防草布等5种材料在茶园行间进行地表覆盖,比较不同材料覆盖后对土壤温度和茶叶产量、品质,以及春茶萌发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未进行覆盖的对照,5种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平均增温1.5~2.9 ℃,且覆盖后可使茶叶产量提高4.3%~13.6%,春茶萌发时间提早2~4 d,其中增温效果稻草和稻谷壳优于其他材料。使用稻草和稻谷壳覆盖后,茶叶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有所提高。综合比较来看,稻草和稻谷壳的增温效果较黑膜、白膜和防草布更好,而且能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更适合作为茶园越冬期防冻的覆盖材料。
浅析花香白茶品质特征及工艺提升
田洪武
摘要:宁德市自2013年开始以高香型茶树品种制作花香白茶,获消费者青睐。文章通过分析宁德市第八届茶王赛上选送的花香白茶品质,总结出提高花香白茶品质的技术要点。
适宜茶园种植的生态绿肥——鼠茅草
方丽,王涛,柏德林,马立锋
摘要:根据多年的观察与生产实践,推荐一种适宜茶园种植的生态绿肥——鼠茅草。文章介绍了鼠茅草的生长周期、形态特征,在茶园间作鼠茅草的优点以及种植要点,供茶农及推广部门参考。
珠兰花茶产业沿革与制作技艺
张云仙,张慧琳
摘要:珠兰花茶是我国传统大宗花茶之一,主产于安徽歙县,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17年,珠兰花茶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介绍了珠兰花茶的历史、产业发展沿革及制作技艺,供广大茶叶工作者及珠兰花茶爱好者参考。
新昌茶产业“十三五”总结及“十四五”发展思路
周竹定
摘要:文章总结了浙江新昌县茶产业“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分析了新昌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茶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县一业”示范带动双江茶业发展
杨莹彪,彭连清
摘要:“一县一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文章从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介绍双江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双江茶产业发展优势,总结双江“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以来打造的亮点,分析不足,建议性提出双江县茶产业发展新方向。
民歌与史传:宁德歌谣里的畲茶史话
陈夏临,葛桂录
摘要:作为宁德畲族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畲茶意象在世代传唱的民谣与民歌中频繁出现。畲歌与史传中的畲茶礼仪、品类、产区、采摘时序和品饮方式等,充满闽东畲族地域特色与民俗,再现了历史中的畲茶文化。文章发掘畲汉文化融合中、民族历史情境下、闽东山海地域旁的宁德畲茶史料,以建构更鲜活的畲族地域性茶文化形象,推进宁德畲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