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万源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来源:万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作者:admin
  • 发布日期:2011-03-19
  • 点击数:人次
  •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从严治政、追求卓越,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科学战胜“7?17”特大洪灾,经济较快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7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1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亿元,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4亿元,增长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5元,增加1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2元,增加244元。

      ——抗洪救灾取得重大胜利。面对“7.17”特大洪灾,全市上下紧急行动、沉着应对,全力以赴抗洪救灾,疏散转移群众16.1万人,发放救灾、应急资金1342万元。紧急抢通救灾通道,全力修复供水供电、通讯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成功排除曹家乡柏杨坪等3处堰塞湖险情,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科学组织恢复重建,募集捐款1017万元,下拨重建资金1.2亿元,修复道路187处、水利设施544处,维修重建房屋1.4万余户;乡镇应急设备购置、物资储备基本到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2户,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利润1.23亿元,分别增长21.5%、29.2%;华新水泥、天予药业白藜芦醇提取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川东北天然气万源项目正式启动,煤炭资源整合有序推进;新上项目和技改投入23.8亿元,增长24.7%;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3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29.7亿元,畜牧业产值占43.5%,粮食产量达29.5万吨;农业“四区”建设加快推进,发展“一乡一业”专业乡镇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6个;马铃薯单产再创全省新高;香椿、猕猴桃等大巴山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巴山雀舌”成功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大巴山畜禽交易中心建成使用,新建乡镇农贸市场10个,“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有序推进,外贸出口创汇504万美元。黑宝山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公园,红军公园一期工程加快推进,战史陈列馆布展改造方案通过省级评审,国家级地质公园八台山园区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全年接待游客104万人次,旅游收入5.1亿元。

      ——城乡面貌持续改观。完成城市风貌、土地利用和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启动乡镇、村庄规划编制;河西新区、中心广场二期、庙沟河综合整治和殡仪馆迁建等工程加快推进,市体育中心、河西茶文化公园、万源火车站、达陕高速城区连接线、寨子河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全力支持达陕高速、城万快速通道建设,建成通乡水泥路212公里、通村公路146公里、乡镇客运站9个,建立乡镇交通安全管理站52个。全面启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建成示范村8个。大力推进省级生态市建设,建成省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2个、生态园区1个,达州市级生态村3个。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重点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扎实开展。林政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145.8万亩,新增造林5.4万亩,关闭非法木材加工经营企业84家。纵深推进“四大规范”和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大力实施“五十百千”、“一五二一”示范工程建设,注重城乡风貌塑造,巩固“五乱”治理成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完成市电影公司、市委招待所改制和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机构、乡镇机构和水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管理、城市管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资参与土地前期开发和收购储备,丝罗耕地占补平衡、新店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加快推进。积极倡议共建秦巴山区三省(市)五县(市)扶贫统筹试验区,并承办首届合作论坛;在渝成功举办四川?万源天然富硒茶暨生态旅游推介会。与渝中区缔结为友好区市,与重庆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建立市校合作关系。全年实施重点招商项目39个,实际到位资金17亿元,增长14%。

      ——人民生活有效改善。落实“九大民生工程”资金6.1亿元,74项指标全部完成。兑现强农惠农政策性补贴7948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201人,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完成各类技能培训10.8万人次,劳务输转15万人次、收入13.7亿元。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和生育保险参保达13.3万人次,新农合参保43万人,1.1万已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新农保试点全面启动,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发放低保金4620万元。建成保障性住房196套,完成900套廉租房主体工程,发放租赁补贴240万元。改造农村电网346公里,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0处,解决6.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认真开展“挂包帮”活动,积极推进连片扶贫开发,扶贫解困2660人。兑现“两免一补”4523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7万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9.4亿元、21.4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11.6亿元、5.2亿元。

      ——社会事业协调进步。深入实施“科教人才兴市”战略,成功承办达州市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新建和改造校舍1.2万平方米。爱国卫生、无偿献血、疫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顺利推进。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和特殊扶助资金23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5.4‰。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农家书屋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个,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1030个点、14420套,第一部《万源年鉴》和《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志》出版发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序推进,第八届村(居)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狠抓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专项整治和地质灾害防治。“五五”普法成效明显,被中宣部、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市”,行政复议和“大调解”工作不断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体系逐步完善,建成“两所一庭”85个。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涉黑涉恶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群众安全感大大增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国防武装、外宣、人防、审计、物价、粮食、气象、供销、保密、外侨、民宗、档案、工商联、共青团、老促、工商、质监、通信、邮政、烟草、盐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的一年,也是政府自身建设、施政能力显著增强的一年。坚持依法行政,施行“市长工作周计划”、“部门乡镇工作周例会和月报告”制度,倡导“5 2”、“白 黑”的拼搏精神,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开播《阳光政务》热线,完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全程代办站(点)规范化建设,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0项。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110件,办复率100%。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狠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政风行风稳步好转。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收官之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分别是2005年的2.3倍、3.5倍、4.3倍、2.4倍和3.7倍,年均分别增长13.5%、28.8%、33.3%、17.8%和25.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加5269元、692元,年均分别增长13.1%和5.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8.6:31.2:30.2调整为28.0:46.6:25.4;基本完成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十一五”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凝聚艰辛,催人奋进。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积极支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驻万部队、单位表示亲切的慰问!向鼎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万源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思想观念不够解放,产业优势不够明显,防灾减灾能力不强,民生保障仍有差距,安全管理亟待加强,政府绩效有待提升。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团结拼搏,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乘胜前进。

      “十二五”发展展望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展望“十二五”,我们正面临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成渝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等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全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干部群众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干事业的氛围日益浓厚,都为万源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发展时不我待,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在应对挑战中把握主动,在战胜困难中抢得先机,在开拓进取中争创优势,以新的作为实现新的跨越。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发展思路是:构建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中心、联接川陕渝的区域交通枢纽、嘉陵江和汉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打造天然富硒食品基地、综合能源基地、建筑材料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建设生态万源、通达万源、红色万源、淳朴万源、平安万源。

      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下同),力争2015年达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力争2015年达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五年累计突破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突破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4%和14.9%;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管理日趋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2011年政府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奠基之年。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四届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把握“追赶跨越、全面提升”的工作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勇破发展难题,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今年主要奋斗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2%,力争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利润确保增长20%,力争25%;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13%,力争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保增长15%,力争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20%,力争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4%。

      1—6月,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4亿元,同比增长15.5%(预计数,下同);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期内现金收入分别达6836元、2237元。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川东北天然气万源项目和罗文铁山坡天然气净化厂加快实施,发荣儿童床系列生产线、年洗60万吨精煤生产线、魔芋精粉生产线、高香绿茶生产线和万吨马铃薯冷藏中转库开工建设。启动“四个一批”重点项目89个,政务中心及法院审判庭综合楼完成主体工程,寨子河水库、后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市体育中心、市中医院综合楼、市综合档案馆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达陕高速路基工程、城万快速通道征地拆迁基本完成,开工建设通乡公路、农村联网路102.2公里、通村公路62.5公里。丝罗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基本完成,白沙、八台新农村土地整理,新店、石窝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宅基地复垦项目全面启动。

      ——城镇化进程全面加快。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万源廊桥装饰装修全面完成,中心广场拆迁即将完成;成功打造茶垭乡邱家坪新村示范工程,青花镇油房沟新村综合体加快推进,51个场镇新区、175个新村示范点和2个新农村综合体启动建设,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大竹河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扎实推进。建成乡镇再生资源回收站21个、村回收点63个、农村垃圾收集点和分类池400余个,启动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25个、生态村7个、生态园区2个,成功承办达州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第二轮现场会。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启动实施重点招商项目22个,到位资金11.7亿元。成功引进中石化、广东元邦集团、香港中宸集团,在我市投资能源、旅游和富硒农产品产业开发。在渝成功举办万源旅游发展恳谈暨重点项目推介会。同时,成功组织召开秦巴山区三省(市)五县(市)扶贫统筹试验区规划编制工作会。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完成“九大民生工程”投资2.9亿元。兑现“两免一补”2258万元,投入300万元改善村小办学条件;新农保参保人数7.8万人,发放农村养老金1887万元;农村、城市社区合作医疗参合率分别达96.2%、48.5%;建成廉租住房420套,改造农村危房1278户。全力抓好抗旱减灾,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竣工投入使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功创建新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市”。

      ——安全生产持续好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基本完成乡镇交通安全管理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矿山、交通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同比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下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强化产业支撑

      突破发展生态旅游。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修详规划,启动大竹古镇和花萼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整合项目资金,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红军公园一期工程建设,启动八台山—龙潭河国家级地质公园综合开发,全力创建黑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东林山省级森林公园,打造旅游度假基地。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亿元。

      全力发展优势工业。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加快“三园两区”基础建设,推动华新水泥、秦川实业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煤炭、水泥、冶金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建筑材料、综合能源等优势产业,力争开工建设高强度石膏粉、纸面石膏板生产线等项目,积极做好川东北天然气项目储气调峰工程、生物质能源、10万千瓦风能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努力打造综合能源基地和建筑材料基地。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富硒、生态”优势,继续抓好农业“四区”建设,新建“一乡一业”专业乡镇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完善富硒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大巴山品牌建设和保护,着力打造中国天然富硒食品基地。新建畜禽养殖小区45个,新建生态鸡舍5万平方米,年出栏旧院黑鸡500万只以上,强力推进“千万黑鸡下江南”。大力实施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金土地”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25000亩,改造中低产田土5500亩,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推进“天然富硒食品城”建设,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全年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发展农民专合组织30个。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强县、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和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建设。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完成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编制,抓好官渡、鞠家坝、古东关秦巴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培育骨干流通企业。加快汽车、建材、农产品、五金等专业市场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农贸市场建设,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全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双进”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抓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扩大消费需求。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力促大巴山农特产品“走进大市场”。新增出口获权企业1家,出口创汇500万美元。

      二、突出破解发展制约

      强化枢纽建设。围绕构建联接川陕渝的区域交通枢纽,全力支持达陕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年底通车;加快推进城万快速通道建设,协助做好万通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省道302线万源段一期、万白公路二期路面改造,力争开工建设国道210线城区段改建工程(二期)、达陕高速公路城区连接线。全面加快黄钟至丝罗、大沙等农村联网路和赵塘至黑宝山、三溪口至烟霞山、天池坝至八台山旅游公路建设。全面恢复水毁通乡公路,实现水泥路通乡率达100%。规范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强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努力建设通达万源。

      强化金融服务。大力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政策性贷款,强化政府投入力度。深化银政银企合作,引资发展村镇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优势产业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发展微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创建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

      强化用地保障。加强土地管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用地,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宅基地复垦整理,力争全年新增耕地指标3000亩。加大土地征收储备、开发整理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土地,优先保障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社会事业建设用地。

      三、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坚持规划优先。突出风貌特色,不断完善规划体系,提升规划水平,科学编制城市控详规划,修改完善城区后河两岸修建性详规,加快完成乡镇场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新村建设规划和聚居点规划,完成官渡、青花、驮山后地块控规和茶垭总规、控规编制。强化规划管理和建设执法,规范城乡建设秩序。

      注重城市建管。强化城市建设项目协调,确保城建项目顺利推进,完成中心广场二期、滨河路景观带延伸段和后河城区两级滚水坝建设。加快推进市体育中心建设;启动河西茶文化公园、达陕高速城区连接线、万源火车站改扩建、国道210线城区段改道二期和城区长输管道天然气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环卫机械作业率,力争启动城市数字化管理。创新社区管理,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乡面貌。

      加快新村建设。坚持“三为主”,推进“三集中”,加快场镇新区和新村建设,全面完成“1 10”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茶垭邱家坪以工代赈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启动5个市级示范镇、8个示范村建设。认真搞好水利普查,抓好“五江一河”治理、防洪堤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加快推进寨子河水库工程建设。

      四、继续深化开放合作

      深化区域合作。全面融入重庆,加快推进秦巴山区三省(市)五县(市)扶贫统筹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注重规划、政策对接,继续强化通道建设,加强经贸交流,深化产业合作,促进共谋发展。

      努力扩大开放。大力创新招商方式,重点抓好生态旅游、富硒农产品等产业项目宣传推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狠抓项目跟踪落实,强化投资服务,提高履约率、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力争全年到位资金16亿元以上。坚持引资引才并重,围绕重点行业、企业和项目需求,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五、着力改善人民生活

      切实改善民生。继续实施“九大民生工程”,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就业服务体系,鼓励自主创业,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0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力争全年输转劳务16万人次以上,收入15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河口、草坝等36个乡镇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0处。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扎实推进大竹河连片扶贫开发和扶贫新村建设。

      强化社会保障。继续推进地质灾害避让和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农村危房、林场棚户区改造,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水平。继续救助贫困学生、贫困母亲,关心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扎实抓好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和新农保试点工作,积极争取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强化农村敬老院后续管理,加强大病医疗救助和生活困难群众救济,保障优抚、孤老、残疾人等困难特殊群体生活。

      六、更加注重生态建设

      继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严格规范林地流转,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深入实施城市绿化、城周绿化、乡村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和苗圃基地“六大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努力建设现代山水森林城市。加快实施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工程、国家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工程,抓好重点工程弃渣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加强重点污染源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力争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

      七、切实加强社会管理

      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防灾减灾应急平台和各类应急预案,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增强群众避灾自救能力,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扎实抓好安全稳定。深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狠抓安全监管,强化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启动“六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加快法治万源创建进程。畅通诉求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抓好打防控管一体化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维护社会稳定。

      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完成“两基”迎检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加快完成市职中整体搬迁,强力推进太平一小分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沙滩学校整体迁建,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市校合作,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试验示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市中医院综合大楼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狠抓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和无偿献血活动,扎实抓好疫病防控、食品药品监管。积极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市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加快推进市体育中心、市综合档案馆建设,深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抓好“文化三馆”建设,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覆盖率达40%。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建设红色万源。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努力建设淳朴万源。完成妇女儿童“两纲”验收任务,继续抓好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重视支持工会、共青团、工商联等群团工作,加强国防武装、外宣、人防、审计、物价、供销、保密、外侨、民宗、老促、老龄、工商、质监、气象、通信、邮政、烟草、盐务等工作。

      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从严治政、追求卓越”为取向,以“改革创新、提升绩效”为主题,以“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目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有责、有信、有力、有效、有为政府。

      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率先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大力解放思想,积极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在发展中实现新转变,在改革中寻求新突破,在开放中体现新举措,在工作中开创新局面。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加强行政复议和政务公开,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坚持提升绩效。认真贯彻落实工作预决算制,加快建设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评制度,加强效能监察,严格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督查督办和责任追究,确保政令畅通。精简会议文件,改进文风会风,提升工作绩效。

      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发生。完善公务员不良操行档案和领导干部执行力档案,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形势催人奋进,发展时不我待。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为建设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中心努力奋斗!

      注释

      1.农业“四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2.“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指在一个或几个乡集中规模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和在一个或几个村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特色品牌。

      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

      4.“四大规范”:规范土地市场、建设秩序、拆迁安置和城市管理。

      5.“五十百千”、“一五二一”示范工程:指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和一市五县二十镇乡百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

      6.“五乱”: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

      7.三省(市)五县(市):三省(市)指四川、陕西和重庆;五县(市)指陕西镇巴和紫阳、重庆城口、四川通江和万源。

      8.“九大民生工程”: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九大民生工程。

      9.“挂帮包”活动:省委、省政府2010年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即为期3年的“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是加快推进扶贫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

      10.“两所一庭”:指乡镇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

      11.“三园两区”:即万源凯迪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青花)、中石油天然气配套产业园区(罗文)、秦巴物流仓储园区(官渡、石塘、鞠家坝)和大巴山富硒食品加工集中区(白沙、八台)、万源建材集中区(官渡、东风坝)。

      12.“双进”市场工程:即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

      13.“三为主”,“三集中”:即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市场主推”原则,加快场镇新区、新村建设,推进农民向城市集中、向场镇集中、向村落集中。

      14.“1 10”工程:即建成1个新农村综合体、10个新村。

      15.“五江一河”:即岷江、沱江、嘉陵江、涪江、渠江及安宁河。

      16.“两纲”:指《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