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竹之韵 铸造峪之魂 —万源市竹峪镇城乡环境治理谱新篇
  • 来源:万源市城乡环境治理办
  • 作者:admin
  • 发布日期:2022-11-16
  • 点击数:人次
  • 一年来,万源市竹峪镇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万源市“创天府旅游名县、建生态福地•和美万源”目标,认真分析当前环境治理形势,以“培育竹之韵,铸造峪之魂”为主题,以靶向整治国道沿线、河道沿线和竹峪场镇环境为重点,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领导挂帅,制度规范。该镇将城乡环境工作作为全镇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党政班子其他同志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竹峪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具体工作。该镇将辖区划分为中心场镇生活舒适区、国道沿线重点治路治河区、高山偏远保护生态区3个作战区域,直接将相关考核与奖惩评价办法细化量化,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同时建立日常巡查监督机制,着力改变群众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环保红黑榜”评比活动,大张旗鼓地对先进模范进行表彰,形成了精神和物质正向激励机制;对在整治中不作为、慢作为的人员严肃问责,形成了反向问效机制。

    ​  宣传发动,全民参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针对不同人群,综合运用发放资料、张贴宣传条幅、村村通广播、开院坝会等方式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普及环保科普知识。二是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该镇处于场镇中心地带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环保公益宣传视频,及时引导干群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抓起,倡导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不乱丢垃圾,搞好自身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倡导村干部发挥无私奉献精神,主动带队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帮忙打扫卫生,定期清理村内垃圾池;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到河流、公路沿线捡垃圾,共同维护绿色生活环境。真正将群众从环境保护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监督者”。

      示范引领,打造样板。一是栽竹治路,亮化沿线。竹峪镇作为万源“西大门”,与通江、陕西等多地交界,它的“窗口”“门户”效应不言而喻,环境治理尤显重要。该镇锁定康养旅游目标,在辖区内国道347沿线上打造一条美丽的竹林康养风景线。同时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的人员,全天候对国道两旁进行保洁,有效改善公路区域环境,提升国道颜值。为方便群众夜间出行,该镇采取百姓筹资、商会捐赠等方式对道路亮化升级。不完全统计,在国道、村道沿线更换太阳能路灯280余盏,共计97公里,涉及9个村社区。二是河长治河,水清岸绿。针对月滩河沿线河道汛期的白色垃圾悬挂灌木林上既影响河道整洁又难降解的现状,该镇进一步强化了“河长制”,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干部的带头作用,全面动员各村志愿者参与,成立“河道环保护卫小分队”,时时开展巡河清理行动,确保了河流水清岸绿。三是试点治“垃”,场镇开“花”。竹峪镇作为万源市场镇清扫保洁市场化乡镇之一。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发挥黏合剂的作用,积极引导中标公司与原承包业主及时沟通、相互衔接,无缝对接,使场镇垃圾前端收集、集中处置、中端转运等几大环节有序运行。与此同时,该镇又购买了洒水车等设备,加大洒水车洒水降尘作业频次,合理使用喷淋机等设备,减少场镇扬尘,场镇面貌焕然一新。

      整合资源,创建名县。该镇立足优势,以创建天府名县工作为引领,通过打造东梨小院、村史陈列馆等民俗项目,沉浸式展现竹峪镇的红色历史文化和优美风土人情;推出以秋梨膏为代表的文旅融合惠农产品,形成产业带动当地群众经济发展增收,赋能文旅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整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