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文件】万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万源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 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 来源:万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作者:admin
  • 发布日期:2023-02-17
  • 点击数:人次
  • 《万源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1-2025)》政策解读

    万府办发〔20237

     

     

    万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万源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

    发展规划(2021-2025)》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古东关街道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万源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21-2025)》已经市七届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万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128         


     

    万源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202212


     

     

     

    前言 5

    第一章  总则 6

    一、规划目的 6

    二、规划依据 6

    三、规划期限及范围 7

    四、规划行业 7

    第二章  万源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环境 7

    一、发展基础 7

    二、产业现状 9

    三、发展条件 12

    四、面临挑战 14

    五、发展环境 16

    第三章  总体要求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基本原则 19

    三、发展目标 19

    第四章  产业发展 22

    一、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农特产业三大支柱型服务业 22

    二、提升发展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医疗康养、人力资源与技能培训、金融五大成长型服务业 28

    三、创新发展三大现代服务业 33

    四、服务业发展重点方向及支撑项目 35

    第五章  重点项目及空间布局 35

    一、城市总体规划 35

    二、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 36

    三、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38

    第六章  重点任务 46

    一、三大行动一大产业,扎实领先发展 46

    二、突出项目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47

    三、加快主体培育,激发市场活力 48

    四、深化服务业内部融合,加强平台建设 49

    五、促进乡镇服务业协调发展 49

    六、树立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 50

    七、扩大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51

    第七章  保障措施 51

    一、加强组织领导 51

    二、加大政策扶持 52

    三、创新机制体制 52

    四、强化要素保障 53

    五、加强统计监测 54

     

      

     

    面对国内经济新常态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服务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产业规模和贡献份额持续扩张,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和核心引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加快形成并日益巩固。

    十四五时期是万源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万源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逐步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城市规模能级、提升商贸旅游服务业竞争力、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万源市加快建设川渝陕生态文旅名城、大秦巴生态产业绿城、川东北生态宜居优城、大巴山生态和美新城”“生态福地和美万源现代化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规划在对万源市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基础上,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体系、产业布局和发展路径,旨在推动全市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规划期限为:2021—2025

     

    第一章   

     

    一、规划目的

    加快服务业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省、市两级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全市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二)国家发改委《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20—2025年)》

    (三)《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五)《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六)《达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七)《达州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八)《万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九)《中共万源市委万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3 5”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万委发〔202014号)

    三、规划期限及范围

    1)规划期限:以2020年为基期年,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2021—2025年。近期:2021—2022年;远期:2022—2025年。

    2)规划范围:万源市行政辖区。

    四、规划行业

    本规划主要涉及八个行业,包括现代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农特产业三大支柱型服务业,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医疗康养、人力资源与技能培训、金融五大成长型服务业。

     

    第二章  万源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经济贡献日益突出

    十三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实现量质齐升,增加值由十二五末期2015年的30.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4.5亿元,年均增长20%,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25.8%增加至2020年的48.1%,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2021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7%。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内部结构逐步调整,业态门类日臻完善

    全市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物流产业加速发展,2020年物流业总产值实现1.25亿元,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电子商务发展初具规模,2020年全市交易额突破4亿元。旅游业保持高速增长,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超5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2.5亿元,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迸发活力。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功能日益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产业特色日益彰显

    八台山、龙潭河旅游风景区创建国家级4A级风景区,红军公园创建国家级4A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八台茶文化原乡建设,黑宝山康养旅游风景区打造,快活坪四海玫瑰庄园、健康养老中心、石塘镇瓦子坪、太平镇牛卯坪等农旅结合的特色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成功举办了四川省第十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依托茶叶、旧院黑鸡、高山马铃薯等富硒产品自然资源禀赋,红色文化、富硒特色美食等地域文化,正在积极布局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产业。

    (四)空间布局优化加快,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服务业全域化发展不断推进,加快形成服务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白沙镇、旧院镇、官渡镇、竹峪镇、青花镇、沙滩镇等乡镇农贸市场改造项目圆满完成,庆源农贸市场建设完成,民生农贸市场、华福农贸市场、新华农贸市场等城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成功,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中心镇服务农村、带动农村能力不断增强,农村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居民消费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乡流通网络不断优化。

    (五)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多措并举推进服务业体制改革,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中共万源市委万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3 5”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万委发〔202014号),《万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万源市服务业提档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万府办发〔201992号),《万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通知》(万府办发〔202140号),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建立了服务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跟踪问效、督查考评、动态培育机制,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服务业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产业现状

    服务业总体概况:十三五以来,全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2020年年服务业增加值达64.5亿元,年均增长2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8.1%,比2015年提高22.3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工作扎实推进,服务业态日显繁荣,得到较好较快发展。产业规模日益增大,占比逐年增加,行业发展亮点纷呈,正在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

    (一)商贸物流

    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59.3亿元、61亿元、64亿元、78.3亿元、77.4亿元,2020年同比增长-1.2%2021年同比增长17%十三五期间,引进了阿里巴巴千县万村活动,建设了102个农村淘宝电商店,实施了“2016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打造了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50个乡镇电商物流服务站、150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培育了真硒万源公共产品品牌,完成了四川省商贸流通脱贫奔康示范县项目建设,建成了中国富硒美食城、太平记忆特色商业街,促进了商贸业的繁荣,万源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形成了后发优势。

    (二)文化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态。至2020年,万源市共有国家4A级景区2个、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14个。2020年,万源成功举办了达州市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八台山、龙潭河旅游风景区创建国家级4A级风景区,红军公园创建国家级4A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八台茶文化原乡建设,黑宝山康养旅游风景区打造,快活坪四海玫瑰庄园、健康养老中心、石塘镇瓦子坪、太平镇牛卯坪等农旅结合的特色乡村旅游景点的建设。成功举办了四川省第十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依托茶叶、旧院黑鸡、高山马铃薯等富硒产品自然资源禀赋,红色文化、富硒特色美食等地域文化,正在积极布局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大健康等产业。为实现万源市旅游强县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发展后劲。

    (三)农特产业

    万源已经形成以巴山雀舌为代表的富硒茶产业集群,茶叶生产基地达30万亩,茶叶年产值达15亿元,涌现了生琦、欣绿、巴山早、一山青等20余个富硒茶叶品牌。以巴山食品、京源农业、百里坡等企业为代表的养殖企业旧院黑鸡年出栏达300万只,年外销旧院黑鸡200万只,外销旧院黑鸡蛋3000万枚。以太一蜂业、蜜之源为代表的中蜂养殖企业年外销高山富硒蜂蜜达16吨。以北斗商贸、开元真硒、易搜网络、太一蜂业、青联众创等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经营企业外销四川扶贫集体商标产品近2000万元。万源的富硒马铃薯、香菇、木耳、核桃、羊肚菌、高山竹笋、高山岩豆等农特产品已经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核桃油加工、青脆李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万源走向全国、直向世界的金招牌

    (四)电子商务

    我市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重要创新工作,着力打造以电商为核心的双创平台,借助电子商务进农村策略,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引进了阿里巴巴千县万村活动,建设了102个农村淘宝电商店,实施了“2016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打造了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电商物流配送中心、50个乡镇电商物流服务站、150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培育了真硒万源公共产品品牌,开展电子商务培训30013600余人次,培育电商企业30余家,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亿元。加快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进程。

    三、发展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万源市位居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带、川陕渝结合部、7个县市(区)交汇处,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嘉陵江、汉江的分水岭,是国家限制开发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30个乡镇,幅员面积40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6685人。万源自古就是秦巴地区的商贸重镇,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消费能力。万源是北上进出川的主要通道,有襄渝铁路、G65包茂高速、国道210线和347线等交通干线,万源火车站是国家二级火车站,每年承接周边县市货运180余万吨、中转周边县市人口190万。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万源必将成为秦巴地区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中心。

    (二)资源禀赋优良

    源素有万宝之源的美誉,是川气东送重要气源地,是中国三大富硒带之一、四川省唯一天然富硒区,富硒农产品享誉秦巴,有萼贝、皮桔、天麻等道地中药材1206种,万源富硒茶、万源马铃薯、万源老腊肉、蜂桶蜂蜜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旧院黑鸡(蛋)获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巴山雀舌茶叶获中国驰名商标。万源是省级生态示范市,森林覆盖率达63.5%。境内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古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萼山、国家级地质公园八台山、省级森林公园黑宝山、东林山和国家AAA级风景区龙潭河,是秦巴地区消夏避暑首选胜地。万源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峰奇峡幽、人文历史神秘莫测、乡村旅游特点鲜明,是川陕渝地区理想的后花园天然氧吧

    (三)产业基础扎实

    2020年万源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30.4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服务业)64.5亿元、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比29.2:22.7:48.1。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79.02亿元,增长3.1%,占GDP的比重达到5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24.34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44.24亿元、增长1.7%2020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4298.8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2.1公里,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9104万吨公里,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11831万人公里;202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35所。其中小学36所,普通中学3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

    (四)文化特色鲜明

    革命先烈李家俊领导的固军坝起义震撼全川,创建了四川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1934年,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万源进行了红四方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艰苦、战绩最辉煌的万源保卫战。8万多万源儿女参军参战,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境内红军石刻标语和战场遗址众多,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四、面临挑战

    十三五以来,万源市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服务业占比相对偏低。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服务业项目带动效果不突出,服务业规模总量偏小,产业比重和税收贡献率偏低。

    (二)服务业发展层次有待提高。商贸、旅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小,对社会生产的经济贡献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市场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小企业多、个体户多、分支机构多,个体户转企业少、规模以上企业少、大型服务业企业少。虽然近年来总量不断长,但是户均规模却依然相对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缺少足够的发展后劲。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倾向低端路线,高端消费群体有效成长不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新增乏力。生产性服务业对生产制造业的提升调优作用有限,例如,缺乏专业的研发设计公司针对性地辅助优势产业的开发,生产制造企业未与大型零售贸易企业形成市场数据的良性互动,缺乏专业的市场数据公司提供精准的工业消费者消费数据,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体系缺乏协同互作。

    (三)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中心城区核心地位不够突出,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和引领作用不强。如河西新区建设日渐成熟,人口不断聚集,但缺乏与新区功能匹配的商业中心、一定规模的连锁超市和星级宾馆,大多数市民惯性前往老城区购物消费,商贸业的空间整体布局层次不明、结构单一,不利于商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产业发展的统筹整合力度不大。缺乏支撑大健康产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领域发展有活力的投融资机制,服务业创新效率不高,影响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万源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培育,宣传投入不足,宣传重点不突出,主题不够明确,同时对旅游资源开发与整合力度不足,相关配套设施发展偏慢,导致万源的旅游品牌没有很好树立,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旅游发展尚未形成全域旅游大格局,旅游宣传效果、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深化。

    (五)服务业开放度不够。万源服务业主要以零售商贸为主,各周边乡镇的服务业也主要为满足城镇消费的零售业,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还未形成规模效应。在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外向程度不高,服务业发展模式仍以内源型为主,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程度较低。

    (六)服务业发展高层次人才不足。现有服务业从业人员多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而研发设计、文创服务、资本运营等高端人才相对欠缺,高层次专业技术服务人才、领军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

    (七)发展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符合规划区域定位和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商业体系,商业网点发展比较滞后,特别是集贸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简陋,大棚式市场、露天市场较多,马路市场现象依然存在。

    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万源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攻坚阶段,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环境。

    从国内环境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着力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根据供给侧改革需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进一步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完善扶持政策。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也将为我市接轨成都、重庆、西安都市圈,与大城市分享机遇、承接服务、借力发展服务业拓展新空间。从省内环境看,2020年,全省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4%,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4116.2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一马当先,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嬗变。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服务业消费需求增强,低碳时代开启,给万源市服务业带来了新引擎,万源市服务业步入有序引导阶段。结合发展背景和我市实际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面临四大趋势:

    一是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参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服务业占比一般在70%左右。2020年万源市人均GDP5100美元左右。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而城市化的提升又会促进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因此,从经济规律和发展阶段分析,万源市将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期。

    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新一轮工业革命伴随着制造业的重大变革,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提出新的要求,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重大突破。需要以科技服务、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以提供强力支撑,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内生动力。

    三是服务业的绿色发展得到强化。万源市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业限制开发区,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生态得天独厚。十四五时期,万源市生态、文化的叠加优势将更加突出,在大健康、大休闲、大生态时代引领下,有利于集聚一批低碳高效的现代服务业和吸引一批亲近山水的高端人才,休闲旅游、健康服务、文创服务等产业有望快速发展,进而加速生态溢出效应,释放生态红利,打造宜居城市。

    四是服务业发展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随着G65包茂高速、S1成万渝高速的全面开通,210国道、347国道的全面升级,也使得我市与成都、重庆、西安等地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为我市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特色服务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大力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立足我市文化、生态、区位和产业等优势,坚持改革创新,推进产业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实力,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质量变革,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更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着力优化改善服务业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着力构建“3 5”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各乡镇齐头跟进的发展格局,努力使我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加快优化、贡献不断增加、竞争力有效提升,为实现生态福地和美万源发展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和把我市建设成川渝陕生态文旅名城、大秦巴生态产业绿城、川东北生态宜居优城、大巴山生态和美新城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优势突破,做好资源转化。利用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围绕资源转化做文章,推动工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以科技研发和数据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优势,推动良好生态环境和中药材资源优势转化为医疗康养产业优势,推动人口优势转化为消费优势。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发展短板。针对万源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加快服务业薄弱行业、薄弱环节的发展,优化服务业供给,满足品质化、多样化、差异化消费需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暴露出的短板,在积极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同时,以刺激消费为突破口,恢复振兴服务业。

    坚持增量带动,增强发展后劲。在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大力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推动科技研发和数据服务、文体旅游、人力资源与教育培训、商务会展、万源美食、医疗康养等服务业发展。培育新兴业态,鼓励发展新模式,打造一批引领消费潮流、示范效应突出的地标性服务业载体。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万源实际,以川渝陕生态文旅名城、大秦巴生态产业绿城、川东北生态宜居优城、大巴山生态和美新城的城市功能为定位,顺应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加强与成都、重庆、西安都市圈服务业态的交叉渗透、融合互补,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为导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发展,着力构筑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3 5”服务业产业体系。

    立足生态旅游、红色文化、康养休闲等优势产业,重点布局配套的产业,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农特产业三大支柱型服务业,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依托全域旅游、富硒产品等自然资源禀赋,提升发展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医疗康养、人力资源与技能培训、金融五大成长型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围绕优化服务供给、改善民生,引导发展外包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三大现代服务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明显、重点突出、服务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具体目标

    力争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供给质量明显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突破120亿元,“3 5”重点行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以上,加快建成富硒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和全国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总量持续扩大。服务业增速快于GDP增速,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20亿元。

    贡献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带动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45%以上,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20%以上。

    结构明显优化。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3 5”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地位不断加强,形成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业结构。

    布局更趋合理。依托老城改造、新城完善、园区服务以及特色街区建设,积极引进城市商贸综合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家居建材、现代金融、总部经济、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竞争力加快提升。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规模企业,争创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服务品牌。

     

    第四章  产业发展

     

    立足万源实际,以更好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为导向,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发展,着力构筑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3 5”服务业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农特产业三大支柱型服务业,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医疗康养、人力资源与技能培训、金融五大成长型服务业。引导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农业生产和工业制造现代化,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升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商贸、房地产四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质量和效益:围绕改善民生,优化服务供给,引导发展外包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三大现代服务业,更好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一、着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农特产业三大支柱型服务业

    服务业着力发展行业是指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能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行业,主要包括现代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农特产业三大行业。

    (一)现代商贸物流业

    1.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提升现代商贸物流业。深化商贸流通供给侧改革,增加高品质商贸服务有效供给,打造消费品牌城市。力争到2025年,全市商业贸易增加值突破30亿元。创新发展现代物流,推动实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多元化现代物流体系,实施物流降本增效工程,提升综合物流枢纽效率;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突破6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下降到15%左右。新培育4四上一新企业,升级改造5处基础设施建设。

    以园区为依托,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龙头商贸物流企业和第三方商贸物流企业;引导商贸物流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鼓励商贸物流业与生产加工业、文化旅游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到2025年,全市商贸批发零售业营业收入达到90亿元,物流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左右,培育壮大骨干商贸物流企业,支持培育认证A级物流企业,A级物流企业达到2家,建成川东北县域供应链管理重要节点物流综合枢纽中心。

    2. 主要任务

    打造新型消费载体。推动传统商贸载体数字化改造,提升商圈经济质量。开展云商城试点,有序推进智慧商场建设。加快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力争创建1条以上市级商业步行街区。深入推进美食城项目,全力打造富硒美食城。打造富硒农特产品特色小镇1个、秦巴有机农特产品专业市场1个、大巴山茶文化交易中心1个、秦巴地区生猪交割市场1个。

    壮大商贸物流企业。引进培育市场主体,加强现代商贸物流招商引资,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重点引进体量大、影响力强的商贸物流企业1家;积极培育发展商贸物流企业,力争每年新增服务业企业入库6户以上;提升企业服务品质,积极参加知名服务业企业(品牌)全国行活动,力争引进2家国际国内知名商贸品牌到万源注册,支持巴山雀舌、花萼食品、太一蜂业等本土知名商贸企业做优做特。

    整合商贸物流资源。积极促进万源市远东顺意通物流有限公司与中通、韵达、圆通、申通等快递公司在乡镇干线运输及网点运营派件业务方面的合作,对农村物流站点进行三站合一(即电商站点、物流站点、邮政站点融合),建成乡镇综合物流站30个,实现一站多能;不断完善乡、村级节点服务网络,规划10条物流线,将快递物流公司的货件进行共同分拣、统一配送,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研究国家物流政策,积极争取中省物流项目,改造基础设施,建成速冻库100平方米,检测中心100平方米;支持重点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对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并自持产权的新建物流项目,在建设期间免收市政府有权决定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项服务性费用按成本收取。

    整合提升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改善县域内商贸物流网点布局,调整一批小、散、乱商贸物流网点,建设1个高标准商贸物流中心,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确的商贸物流体系。加大对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的资金投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综合信息交换、物流信息集成服务、物流交易支持和物流协同管理等主要功能。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自动导向车、射频识别等装备技术,提高物流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电子商务与全社会物流资源更加紧密结合,加快全市物流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创新。推进电商物流载体建设,统筹电商物流发展。

    (二)文化旅游业

    1.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以休闲度假为核心,生态旅游为基础,文化旅游为特色,节庆旅游为主题,专项旅游为补充,构建万源旅游产品体系。根据万源市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区域特点,以八台山、龙潭河、黑宝山为核心,重点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县城规划区重点发展红色旅游、旅游商贸、娱乐服务业。全市各类乡村旅游点(农旅结合)为配套和补充,形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一体联动的万源旅游产业建设和发展格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背景下,主动融入大三峡大秦巴生态文旅环线,大力推进文旅融合提升发展,建成全国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000万人次。

    2. 主要任务

    对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注重周边联动、整体布局、协同发展,跨区域统筹规划,做大文旅产业链条。

    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旅游空间新格局,多角度、全方位开发旅游线路,全力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创新培育、扶持文旅企业,未来五年力争培育文旅重点企业5家(含星级酒店),规模以上企业10家;设立文旅商品展销中心,大力研发文创产品,力争每年开发1—2个文创产品推向市场。

    强化文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配套,将文旅产业与科技有效融合发展,实施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旅游点、智慧文旅小镇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景点,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

    创新宣传手段,助推招商引资。推动线上文旅产业投融资,开展文创产品在线定制和营销,开拓市场新空间;加强省市主流媒体对万源文旅产业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周边省市文化旅游交易会、招商推介会,紧盯三类500强重点企业,为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打造旅游市场品牌。塑造旅游主题品牌,以八台山、龙潭河、黑宝山景区打造为契机,以万源红色文化、富硒美食文化为背景,塑造特色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招引一批吃住行游娱购旅游特色经营项目入驻,不断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优化公共交通网络,逐步打通市-镇-景交通通道。规划建设综合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游客集散、导游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投诉、旅游购物、汽车租赁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加强生态停车场建设,缓解旅游旺季停车难问题,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加大住宿餐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设置大型旅游购物区、特色旅游商品购物设施、旅游购物网点等场所。同时,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建立面向公众,覆盖全行业、全要素的智慧化旅游服务信息网络,实现智慧旅游功能全覆盖。

    (三)新型农特产业

    1.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优势,大力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和畜牧业千百十工程,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00元,年均增速达9%以上。

    2. 主要任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强化耕地生态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高质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持续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不断完善农村服务功能。

    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扎实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全市所有行政村进行全覆盖农业技术帮扶,普及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技能,推进农民农业培训,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特色产品品牌。建立完善农药售前检查备案制度,兽药经营质量管理制度(兽药GSP)。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加大旧院黑鸡、蜂桶蜂蜜、万源富硒茶等特色产品推广方式,提高万源农产品知名度。

    二、提升发展电子商务、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医疗康养、人力资源与技能培训、金融五大成长型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1.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造智慧乡村,加强农特产品品牌培育,完善农特产品市场流通资质与标准,提高品控能力,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助农增收。建好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立电商示范基地,建设80个物流覆盖的乡、村电商物流服务站点,力争到2025年全市电商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带动电商从业人员超2000人。

    2. 主要任务

    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以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依托打造市级电商产业园,建成市、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开展农村电商孵化、品牌策划、政策资源对接、服务商对接等服务;多种形式教培电商队伍,多模式开展农村电商普及,对本地企业和专合社负责人、创业青年、农村各类贫困群体等开展电子商务操作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后服务机制;打通农村物流通道,建成市、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切实解决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的难题。

    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建立智慧供应链管理体系,提高农产品上行分销、消费品下行以及农产品域内流通效率。建设农产品标准化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和采后商品化流程,引导督促企业专合社使用标准化质量标准,对使用标准化质量标准的企业优先给予政策支持。

    推进电商新业态发展。建成2个直播基地,培育茶叶、黑鸡、蜂蜜等农特产品网红品牌,打造真硒万源公共品牌,重点围绕富硒等优势产业,进行产品品牌开发培育,大力推广富硒农产品公共品牌和四川扶贫产品。

    打造电商创新载体。一是发挥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等引领示范作用,以此带动电子商务深度发展。二是打造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互联网园区,推动园区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区,提升集聚区功能,衍生产业链和附加值。三是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省、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壮大电子商务骨干企业队伍,加快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步伐,扩大电子商务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二)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服务

    1.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坚持市场导向,强化主体培育,着力塑造万源教育品牌,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创新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万源科创高地,支持企业创新经营模式和技术工艺,鼓励省内外龙头骨干设计企业落户万源。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2个,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突破10家,加快建设区域教育中心,力争到2025年,培育1所以上省级一流名校。

    2. 主要任务

    培育科技研发主体。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两院院士四川行,推动企业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做大做强四川省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检验检测机构。引进一批专精特新科研服务企业和隐形冠军型行业小巨人企业。加快组建富硒茶叶、旧院黑鸡、蜂桶蜂蜜、道地药材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提升资源转化服务能力。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加强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升级,推进光网万源、智慧万源建设,加快无线局域网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引进,引导企业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科技合作之路,充分利用域外科技资源,推进产业、智力、金融等创新要素有效对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应用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

    壮大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推动全市民办教育机构规范优质发展,新发展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5所以上,努力培育3个以上优质民办教育品牌,推进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工商登记注册34所以上。

    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职教招生力度,整合职业学校资源,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特色专业教育,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提升专业师资能力。预计到2025年在校职业高中学生达到3000人以上。

    (三)大力发展医疗康养服务

    1.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力争2025年,全市医疗康养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亿元,新建医养服务中心2个,改造升级辖区12所敬老院,进一步优化供养设施。

    2. 主要任务

    提升优化医疗康养服务质量。各乡镇敬老院通过与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签订医疗合约,保障特困对象常见病症能够就近快速进行诊治,同时,通过评估、审定签订三家具有医疗资质的中大型医院,为全市特困供养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健全医疗康养基础设施。通过安排养老服务专项资金200万元,为市中心敬老院与市精神病医院综合门诊业务相结合的方式,将市中心敬老院综合功能楼底楼(面积为1058.8平方米)作为市精神病医院的医养结合科,主要提供中心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因病需要门诊和住院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保健以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

    努力打造养老新名片。立足全国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达州北向开放桥头堡’”两大发展定位,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在龙潭河建成拥有500张床位的养生养老保健基地。

    (四)大力发展人力资源与技能培训服务

    1.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加快提升我市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水平和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人力资源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亿元,培育5家以上优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2. 主要任务

    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加快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大产业政策引领和支持力度,鼓励发展互联网 ”人力资源服务、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行业。

    提升我市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水平。围绕市场紧缺人才行业领域和依托乡村振兴大环境,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业发展,培育5家以上优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五)大力发展金融服务

    1. 重点方向及目标定位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做大金融规模,增强防控金融风险能力,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亿元,年均增速不低于8%

    2. 主要任务

    做大做强金融主体。支持推动万源农商行做优做强,鼓励支持更多金融机构在万源设立分支机构。规划主城区金融聚集区,引导金融机构聚集发展,提升服务质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加强金融机构基础能力建设。

    积极支持实体经济。鼓励各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扩大存款规模。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对接万源6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创新金融产品、用活财政金融政策,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万源经济转型发展。

    推进金融业态创新。推动政策性保险和特色保险纵向发展,提高保险密度和深度。鼓励新设立融资担保公司,完善担保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三、创新发展三大现代服务业

    (一)外包服务

    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利用万源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延伸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服务外包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服务外包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融合化发展,构建在岸与离岸互动、东中西部融合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信息服务

    创新、跨界、融合为方向,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信息服务。发展网络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云计算综合服务,完善大数据资源配置和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加强和物联网系统软件商合作,推进物联网集成应用;积极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企业孵化、技术研发、物流仓储等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开发基于云的应用服务。

    (三)社区服务

    推动城乡社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建立形成与城乡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社会化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培育若干家政服务企业,依法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逐步发展面向农村尤其是中心镇的家庭服务,促进家政服务市场的成熟与发展;推动老年人社会福利快速发展,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整合社区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引入行业组织等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幼儿教育、养老保健、生活休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全面开展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工程,完善社区服务网点,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市社区便民服务联网,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

    四、服务业发展重点方向及支撑项目

    (暂略)

     

    第五章  重点项目及空间布局

     

    根据万源市双核三带五圈七区的城市空间格局和万源服务业发展实际情况,坚持城乡联动发展进行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

    双核:以万源主城区、白沙副中心为核心的创新发展引领核。

    三带:以大交通为轴,即沿万八快速通道的产城融合带,沿S1成万渝高速的绿色产业带,沿G65包茂高速的康养产业发展带。

    五圈:环城文旅休闲圈,八龙山地康绿度假圈,黑宝山森林康养圈,花萼山生态科普圈,万溪湖康旅体验圈。

    七区:一是环城城乡融合发展片区。该片区属城乡融合片区,位于县域中心,含古东关街道、白沙镇等5个乡镇(街道);二是八龙茶旅融合发展片区。该片区属农村片区,位于万源东南部,含石塘镇、旧院镇等8个乡镇;三是月滩河现代农林经济发展片区。该片区属农村片区,位于万源西北部,含竹峪镇、永宁镇2个乡镇;四是黑宝山绿色建材和森林康养发展片区。该片区属农村片区,位于万源西部,含黄钟镇、黑宝山镇等3个乡镇;五是荔枝古道优质粮畜发展片区。该片区属农村片区,位于万源西部,东面紧邻黑宝山片区,含草坝镇、河口镇等6个乡镇;六是烟霞山绿色能源发展片区。该片区属农村片区,位于万源西南部,含罗文镇、长坝镇等3个乡镇;七是任河道地药材种植发展片区。该片区属农村片区,位于万源市东北部,含大竹镇、白果镇等4个乡镇。

    二、主体功能区空间结构

    双核三带五圈七区结构的主体功能区有序推进。双核:以万源主城区、白沙副中心为核心的创新发展引领核,在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方面成为万源市的窗口,大大提升县城形象。三带:即沿万八快速通道的产城融合带、沿S1成万渝高速的绿色产业带和沿G65包茂高速的康养产业发展带,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五圈:即环城文旅休闲圈、八龙山地康绿度假圈、黑宝山森林康养圈、花萼山生态科普圈、万溪湖康旅体验圈,以主导产业发展为导向,城市布局逐渐完善,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七区:即环城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八龙茶旅融合发展片区、月滩河现代农林经济发展片区、黑宝山绿色建材和森林康养发展片区、荔枝古道优质粮畜发展片区、烟霞山绿色能源发展片区、任河道地药材种植发展片区,在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突出资源分布、历史联系、人文风俗、自然生态等方面的关联性、互补性,从推进产业协作联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基层治理现代化等多元融合,确保县域内各片区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

    主体功能布局:万源市为工业限制开发区长江中上游生态功能保护区,约占区域面积的35%左右,其中自然保护区包括花萼山自然保护区、八台山自然保护区和黑宝山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地包括任河流域、后河流域、中河流域;限制开发区为全市境域。市域内应重点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房地产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优势产业布局:工业集中布局于生态工业园区,按照双核三带五圈七区的功能区分加快产业集聚。一是环城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以片区辐射全市的公共服务中心和围绕万八快速、成万高速、G65包茂高速三大通道加速形成产城融合发展带、绿色产业发展带、康旅产业发展带,着力打造以古东关街道为中心的20万人口、20平方公里的20”城市经济圈该片区属城乡融合片区;二是八龙茶旅融合发展片区。依托地域自然资源,突出优势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在现有富硒茶叶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山茶叶成片种植、茶叶精深加工、茶叶出口创汇、茶叶文化博览;建成八台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八台山景区龙潭河度假区为核心的山地康旅体验圈,依托固军水库建设配套环湖和水上体育设施打造万溪湖全国山地康体赛训基地,促进片区各乡镇抱团发展、整体提升,着力建成川东北茶旅融合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三是月滩河现代农林经济发展片区。依托片区农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香菇、木耳、茯苓、天麻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规划包装肖口河流域、东梨村开发项目,依托较好的田园风光和森林资源深入推进田园民宿、森林木屋,着力打造达州境内现代农林经济与农旅康养发展示范区。四是黑宝山绿色建材和森林康养发展片区。发挥片区资源优势,加快集中规模化发展进程,着力打造川东北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中国西部绿色石材主产地。五是荔枝古道优质粮畜发展片区。坚持传统种养与精深加工相结合,推动该片区形成优质粮畜现代化连片化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特色种植业百万亩、养殖业千百十工程,不断扩大真硒万源农特产品影响力。六是烟霞山绿色能源发展片区。在保护生态红线基础上,开发片区内丰富能源、旅游资源,使绿色能源开发和生态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带动片区经济协同发展。七是任河道地药材种植发展片区。依托富硒地带核心区资源优势,推动高山蔬菜、道地中药材等产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主要承接片区道地中药材及地域特色农产品加工。

    三、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

    全市商贸服务业规划布局,以打造秦巴山区商贸旅游城市为目标,以一核四轴八中心为统揽,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一核是指以城区为核心商贸服务业区,重点推进:秦巴地区农特产品集散中心、中国万源电商物流中心、万源市汽贸中心、万源市再生资源回收中心、万源市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中心;新建两个商业综合体(老城区、河西);打造三条特色商业街(富硒美食城、民国风情街、红色商业街);三个农贸市场(火车站、东区、庙沟)。四轴是指:依托G65包茂高速、S1成万渝高速、城万快速、210347国道建设四条物流主干线,即:官渡、大竹物流线,青花、罗文、河口物流线,黄钟、草坝、竹峪物流专线,白沙、旧院物流线,打造现代物流区。八中心是指以八个片区中心镇(大竹镇、黄钟镇、草坝镇、竹峪镇、白沙镇、旧院镇、罗文镇、河口镇)为重点,规划布局商业网点,重点建设五个一,即:一条特色商业街、一个综合购物超市、一个特色餐饮店、一个商务旅游宾馆(酒店)、一个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

    (一)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1. 发展目标

    充分利用万源市地处西承成都平原经济圈、南接重庆经济圈、北靠大西安经济圈、东连武汉都市经济圈的地理位置优越,发挥好成渝经济圈东北部的连通功能,对接万达开按照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的要求,加快形成大商贸的格局。到 2025年,建成川陕渝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突破双百,即服务业发展增加值超100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0亿。

    2. 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中心城区商贸服务业

    以老城商圈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建设市级商业中心,为消费者提供多层次的综合式的服务。同时在白沙、官渡片区规划建设片区级商业中心,以服务于本片区的居民为主,分流市级商业中心的部分职能,缓解繁华区交通、环境压力,推动商业发展。结合市场消费趋势,在城市主要出入口及交通便利处设置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小商品市场的配置以便于居民生活、便于交通组织、便于交易管理为原则,按照服务半径为1500米配置。

    2)加快推进城乡商业服务体系建设

    在城区结合消费市场设置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现代旅游等第三产业。逐步打造10个特色镇:八台茶文化原乡、固军红色文化小镇、沙滩航空小镇、黑宝山康养小镇、罗文天然气小镇、黄钟石材小镇、魏家青脆李小镇、大竹河豆制品小镇、旧院黑鸡小镇、蜂桶蜂蜜小镇。加快城乡商贸产业发展,推进商贸流通新业态。

    3)积极做大做强商贸主体

    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均衡商业网点布局,着力提升核心商业区功能,做大做强骨干商贸企业,以专业市场为载体,加快培育建材、石材、五金机电、汽(摩托)车及配件等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完善大巴山再生资源、富硒农产品、茶叶等专业市场,逐步形成以万源市区现代商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特色专业市场为骨干,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专业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进特色商业街的打造,形成品牌,扩大规模,增强吸引力和市场带动力。构建农村现代商贸体系。

    4)构建互联网流通新模式

    积极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机遇,依托万源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企业项目资源,引进和培育人才,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商贸业现代化水平,扩大商贸市场辐射范围。大力推进农资、农产品、日用百货等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资配送中心、农产品配送中心、日用消费品等配送中心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

    (二)市场体系发展规划

    1. 乡镇市场规划:按五个一标准建设

    1)乡镇场镇新建改造1个农贸超市。户籍人口小于2万人乡镇,新建改造1个占地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农贸超市;户籍人口等于或超过2万人的乡镇,新建改造1个占地不低于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农贸超市。满足乡镇农产品正常交易的需求。

    2)乡镇场镇建立1条特色商业街。

    2乡镇建立1100平方米以上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办公室、储藏室、配送室),以解决农产品上行难、村民电商购物不便等方面困难。

    4)乡镇新建(改建)1个商务酒店,床位数不低于20个,以满足正常商务活动需求,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5)乡镇打造建设1个特色餐馆,依托本地特色产品、饮食习惯打造一个具有当地乡镇特色餐馆,以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2. 城区市场规划

    1)规划3个农贸市场。在东区、庙沟、火车站新建3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每个占地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满足农产品正常交易的需求。

    2)规划1个汽车城。在鞠家坝规划1个汽车城,集汽车维修、美容、停车、物流及二手车市场的汽车城,总占地不低于80亩。

    3)规划再生资源回收站。在“513”电厂附近统一规划再生资源回收站,总占地30亩,然后将鞠家坝的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站搬迁过去。

    4)规划2个商业综合体。在河西、老城区各规划1个商业综合体,主要经营百货、餐饮、商业街区、服饰市场、酒店公寓、电影院、轻吧、写字楼、金融等。

    5)规划3条步行街。在河西规划1条步行街,在老城区规划2条步行街。主要经营服装、皮鞋皮具、床上用品、小饰品、美容化妆、娱乐、小吃等。

    6)规划1个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站。在青花镇或工业园规划1个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站30亩。然后将现在位于火车站附近那个回收拆解管理站搬迁到青花镇或工业园区。

    (三)扩大对外开放规划

    1. 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展销活动,深挖我市有潜力、与有意向的采购商合作,争取在未来五年外贸出口突破2000万美元以上,到2035年外贸出口突破5000万美元,带动我市企业发展、人民增收。

    2. 我市外贸咨询、退税、信保等业务专业人才紧缺,未来五年设立外贸综合服务中心,免费办理外贸咨询、退税、信保等业务,同时更加便利地对外贸企业及有潜力的企业进行跟踪及监管。

    3. 我市6家外贸企业主要市场集中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斯洛伐克等国家,未来五年争取拓展到德国、英国、印度、芬兰、瑞典、波兰等国家。

    4. 我市多家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在国际领域也开始崭露拳脚,外贸出口已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市农产品走向国际的舞台的主要通道,我市争取未来五年培育外贸出口企业5家,到2035年培育外贸出口企业20家。

    (四)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力争到2025年全市电商购销总金额突破10亿元;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95%、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超过25%、应用电子商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的20%以上。

    1. 建设电商物流仓储配送中心。规划建设万源市现代物流电商中心1个,在城区和乡镇共建占地200亩、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综合电商中心,设置1个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50个物流快递区、25个普通商品仓储区、10个冷链仓储区和10个分级分拣区等,开展仓储物流服务、仓储分拣服务、农产品分级加工服务、电商多渠道收单服务、代发服务、物流等公共服务。配置监控、消防器材、隔离设备等安全设施设备,货架、托盘、叉车等仓储设施,皮带传送机、液压手推车、扫码枪、称重设备、货运车辆等分拣、运输设备以及电脑、桌椅、WIFI等办公用品用具。同时可在规模化商业化后逐步实现智能化、机械化、物联网等更加高效生产作业方式。

    2. 打造智慧网络电商物流平台。构建乡村末端物流线路共享系统,与省、市级物流管理体系形成数据共享,提升农村物流服务实效,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打造物流公共配送中心,充分利用交管站、客运站、农村物流点、邮政所、农资站等多站合一物流网络及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促进资源整合,做好电商产品的统一配送。

    3. 完善乡镇村电商物流配送站点建设。全市原有52个乡镇、369个行政村(合并前),国家级电商示范项目升级建设50个乡镇物流配送站。整合原有乡镇物流配送站66个(整合原有站点不使用中央财政资金),新(改)建村级物流配送点100个,配备快递收发等功能,同等条件下优先在特色产业村建设站点,进行站点装修、必要设备购置、配送人员招募等。实现电商物流配送服务网络辐射全市所有行政村。

    4. 构建三级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建成电商仓储及物流配送中心1个,乡镇邮政物流中转站1个,农村电商物流点150个。实行乡镇快递物流“3 N”(即:3条环线 N条机动线路)的运营模式,大力实施三定五集中三统一(定时、定点、定线、集中分拣、集中存放、集中交接、集中分拨、集中存档、统一车辆、统一配送、统一补贴)配送模式,降低物流成本。

    5. 打造富硒农产品公共品牌。打造网红品牌10个,直播基地8个。通过线上网络推广旧院黑鸡(蛋)、茶叶、蜂蜜等农产品。

    (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力争到2025年,物流总产值实现10亿元,物流固定资产实现50亿元,引进培育京东、顺丰、中国邮政等快递物流自带资源型500强企业在万源设立区域集散分拨基地。

    1. 规划10条物流运输线路。将快递物流公司的货件进行共同分拣、统一配送,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同时积极促进万源市顺意通物流有限公司与中通、韵达、圆通、申通等快递公司在乡镇干线运输及网点运营派件业务方面的合作,对农村物流站点进行整合即三站合一(电商站点、物流站点、邮政站点),不断完善乡、村级节点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

    2. 规划农产品供销一体配送中心。该项目总建设面积89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农产品集配中心,临时冷库及周转仓库,建设农产品供销一体(包括网络销售)、配送等多功能的末端配送中心。

    3. 规划秦巴商贸物流园扩建项目。2023年,规划扩建6200㎡的仓储中心;2024年,完成仓储配套及附属设施建设,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仓储设备等。

     

    第六章  重点任务

     

    一、三大行动一大产业,扎实领先发展

    (一)夜市经济培育行动

    围绕城市双核三带五圈七区空间布局和服务业一核四轴八中心规划,高标准建设一批文体娱乐、购物休闲、餐饮美食等特色街区,引导餐饮店、便利店、娱乐场所等服务类企业调整经营结构和营业时间,鼓励发展24小时不打烊、便利服务型夜间经济集聚区。推动特色美食、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演艺等夜间消费业态发展,打造品味富硒美食、体验红色文化的夜间消费街区(商圈)。

    (二)水面经济培育行动

    以龙潭河、任河、中河为中心,唱响请到巴山来的万源旅游品牌。以品味冷水鱼、游巴山河、休闲为卖点,以亲水、戏水、赏水为亮点,大力发展山水游、休闲游、乡村游、人文游、养生游等旅游新业态。

    (三)坡地经济培育行动

    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借助坡地优势,发展坡地经济,大力种植中药材、核桃、板栗等耐旱经济作物,把荒山野岭变成花果山,带动观光园、农家乐健康发展,

    (四)全力发展旅游业

    打造成都、重庆、西安都市圈后花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八台山、龙潭河为核心,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旅游商贸、休闲度假、娱乐服务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在全省乃至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品牌。

    二、突出项目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一)凸显重点领域招商

    发挥各地办事处、招商点功能,加大定向招商引资力度。着重引进与商贸物流、康养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关联度高的服务业项目。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重点引进大型现代物流项目。建立健全高效金融服务体系。引进特色业态、扶持精品业态。中心城区侧重引进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等项目,相关乡镇力争因地制宜引进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二)提高资本利用水平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立外资、民营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的公平竞争环境。引导外资企业进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重点发展领域,以增资扩股、专利技术入股等方式,切实扩大利用外资水平,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建立服务业PPP项目库。

    (三)做好重大项目前期服务

    落实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管理办法,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的滚动发展原则,谋划一批带动性、引领性强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对总部经济、商贸综合体、星级宾馆等重大项目,实施一事一议。加强部门联动和条线对接,向上争取资金、政策和土地指标。做好项目包装和组织申报,力争十四五时期有更多项目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加快推进项目论证、政策处理、项目报批等前期工作,保障项目早日落地、按时开工。

    三、加快主体培育,激发市场活力

    (一)壮大重点服务企业

    以交易市场、旅游、物流等为重点,落实领导服务制,做大做强一批县级服务行业大企业、大集团,打造特色显著、主营业务突出的区域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服务业资源整合,以市场化手段推进服务业企业兼并重组,通过资产重组、并购、产权交易等形式,做大做强,实现集团化、连锁化经营。

    (二)加强培育中小企业

    制定服务业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按照规划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全力推进服务业升级工程和限下转限上工作,做精做优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形成一批创新活力强、就业贡献大、支撑作用显著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服务业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现代服务业组织化、连锁化、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程度。加大对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引导和培育。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服务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支撑环境。

    四、深化服务业内部融合,加强平台建设

    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融合,加快建设具有万源地方特色的文化技术创新、文化旅游体系。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推进金融服务向其他服务领域延伸,拓展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市场。鼓励流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和横向关联企业联合采购、联合营销,加快流通业与金融、信息等产业的融合,培育发展品牌联盟。加速研发设计、信息咨询和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与相关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效率,建立增值服务体系,加强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休闲度假中心、文化创意中心、设计研发中心五大平台建设。

    五、促进乡镇服务业协调发展

    (一)促进中心镇服务业发展

    发挥中心镇的节点优势,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围绕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突出电子商务、物流、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营造商务环境,支持中心镇加快商贸综合体和商业网点建设,着力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服务;挖掘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商贸、文化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完善乡镇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镇功能和服务水平。

    (二)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日益丰富的服务产品,逐步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服务业发展格局;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健全农业全程服务和农民共建共享平台;加强发展面向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服务行业。构建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扩大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面,形成基本覆盖县、镇、村三级的农村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流通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市场工程,大力发展农业特色服务,加强农村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有机结合。

    六、树立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质量

    (一)注重服务品牌建设

    着力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加强服务业品牌建设,建立动态品牌培育梯队,对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省著名商标、牌产品等给予适当奖励,着力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服务业品牌企业。

    (二)增进品牌营销宣传

    创新营销模式,深化与主流媒体合作,加强与旅行社合作交流,提升与旅游电商合作水平,拓展营销市场。依托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乡村休闲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工程。

    (三)健全服务标准体系

    深入开展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工作,争创省级、县级服务业先进。鼓励旅游行业创星评级,鼓励创建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和省级绿色饭店、三星级以上旅行社;支持创建A级物流企业;鼓励创建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注重中小型服务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挥行业协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标准化教育培训,加快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建设。

    七、扩大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一)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扩大对外开放力度,鼓励企业在更大空间配置资源,在更大范围组织营销,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支持特色产品走出去,鼓励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境外营销物流网络,增加服务贸易出口。

    (二)加快与周边对接合作

    加强与成都市、重庆市、西安市等周边区、县统筹衔接,推进主干道路互联互通、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促进与周边地区交通物流协同发展,以物流基地建设为依托,建立支撑跨区域的仓储、包装、运输流通等运转链条。强化与周边地区旅游业的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市场营销,联合打造旅游品牌,共同推进生态文化保护,构建合作共赢发展的周边关系。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发挥万源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协调推进机制,突出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加强顶层设计、宏观指导、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落实各产业重点推进小组的责任主体地位,制定服务业各重点领域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按季召开协调会,不定期召开监测指标分析会,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基层服务业工作的动态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完善服务业考核指标,加大服务业投资和限上企业培育在考核中的权重,不断强化服务业发展后劲。加大服务业工作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层面对发展服务业的重视程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

    全面落实国家、省、达州市有关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万源市关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扩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完善资金支持方式和管理机制,提高服务业政策措施针对性和精准性,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配套出台有关大健康、休闲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行业的发展政策和实施意见。针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制定具体土地、财税奖励政策及实施细则。研究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协调,扩大政策惠及面,有效激发全社会参与服务业发展的热情。

    三、创新体制机制

    按照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的要求,加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改革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通过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增加透明度,为服务业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不断完善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切实维护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服务业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舆论环境,运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服务业发展规划、扶持措施等,表彰奖励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市领导联系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项目制度,辅导符合条件的企业推荐优势项目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及时发布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重大项目招商等相关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和服务规范,提高服务业服务质量。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服务业企业主体行为。

    四、强化要素保障

    根据服务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业规划用地权重和标准,在安排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计划时向省服务业重点项目、达州市服务业重点项目适度倾斜。支持利用闲置厂房、仓库、楼宇等存量房产资源兴办现代服务业。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面向服务业企业开展业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专项资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围绕服务业重点领域,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具有现代服务管理技能和全球性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培养一大批服务业实用性人才。同时,完善设施配套,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五、加强统计监测

    一是完善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重点完善对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的统计,建立行业统计和运行监测分析季报制度,构建适应服务业快速发展、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统计体系,促进统计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分析监测工作,提高分析监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反映服务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服务业健康平稳发展。

    二是完善规划引领。要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促进各种形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鼓励平台经济发展,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等政策,把当地特色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滚动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服务业项目储备库,大力引进服务项目。

    三是提供要素服务。认真落实上级和我市有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市政府每年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服务业重点行业或领域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支持力度,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立全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库,优先保证土地供给,逐步增加服务业用地比例。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业紧缺人才,重视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再教育,健全服务业人才保障体系。

    四是建立督查机制。强化问题导向,实施督新建、保开工,督续建、保竣工,督竣工、保达产,督储备、保转化制度,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管理保预期,扩大规模争位次,完善机制勤调度,持续推进求实效

    五是推进诚信建设。引导服务业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立完善金融、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中介服务业、物流业等重点领域信用系统,并纳入全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健全行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行业发展环境。

    六是强化规上企业入统。强化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目标管理,分部门、行业落实发展目标任务,夯实责任,传导压力,积极做好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申报工作,严禁漏报、瞒报、拒报。

     

     


    分享到: